如何選擇適宜的玩具教材-6

2010-10-22

文/李淑娥老師

「遊戲中學習」一直是公認的最有效的學習方式,不管是學齡前幼兒、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或是成年人的學習,若能「寓教於樂」,教學的人或是學習的人,雙方一定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身為發展遲緩兒的父母,平時和孩子互動的時間和模式都不是很適合做正式的教學,所以教學的時段和效果都很難令人滿意;如果能掌握遊戲中學習的技巧,陪著孩子玩玩具,在快樂的氣氛中教與學,不但能達成各種預定的教學目標,也能收到親子同樂的情感交流。針對啟發幼兒語言溝通的玩具和教材,建議如下:

一、選擇玩具教材的原則:

1. 針對幼兒的主要語言溝通問題:

如果孩子都還沒有口語,最好選擇會出聲音的玩具,如敲敲打打、動物叫聲、按鍵出聲等類的玩具,製造模仿發聲發音的機會。如果不會傳達事情,則選擇繪本故事書練習描述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件。

2. 選擇幼兒感興趣的教材:

可操作的玩具幼兒比較感興趣,操作方式可用手或腳,尤其對注意力短暫的孩子,可適度要求必須操作完成才能離開,逐漸延長其專注力時間;還可增進手眼協調、腳眼協調、身體動作的發展。如套圈圈、堆積木、串珠珠、辦家家酒、玩球、玩拼圖、閱讀立體書等。

3. 適合幼兒目前的認知能力:

玩具操作的難易度應配合孩子認知的發展,才能操作完成,建立孩子的成就感與信心。如拼圖,從三片到六片、八片…,內容由具體圖像到抽象圖樣;配對,從實物配模型、實物配照片到實物配圖片、圖片配情境等。

4. 適合幼兒感官功能及動作能力:

選擇玩具教材還要考慮孩子的視力、聽力、雙手操作技能、身體擺位、行動技能等因素。要選擇孩子看得清楚、聽得清楚、手能操作或腳能操作的玩具,才有辦法帶著他操作,維持注意力,藉助視覺、聽覺、觸覺、運動覺多管道的刺激提升學習效果。

5. 體積大小安全恰當:

體積大小要配合孩子的體型和動作能力,太小的玩具容易被吞入發生危險,太大則不易操作;另外要考慮安全性,不易斷裂、破碎或被刮傷的材質較好。

6. 能提供豐富的互動溝通機會:

與孩子互動溝通的技巧需要經驗、創意和專業知識,父母常會覺得自己的技巧不好,不知道要說些什麼話。如果能選擇互動性比較高的操作型玩具,就可以增加溝通的語彙和機會。如切水果的玩具(水果模型切成2或3片,可用魔鬼氈相連)就比沒切開的水果模型多互動機會,可以提供「水果名稱、切○○、切開了、合起來、黏起來、一人一半、一人一塊、我要切○○、我的比較大、你的比較小、這一半給爸爸吃、這一半給媽媽吃、我要切紅色的蘋果…」等很多的日常用語,語句的複雜度依孩子的語言程度而變化。同樣的,可以裝載很多不同小模型的大車子也比一堆小車子提供更多互動溝通機會。

7. 能提升語言技能:

只能視覺欣賞的玩具提供的語言技巧有限,可以變換不同組合的玩具提供的語言技巧比較多。如孩子喜歡的玩偶,就比不上可換衣服、換襪子鞋子及其他配件的娃娃語言刺激效果好。利用和孩子一起玩的時候,藉機引導新語彙、擴展語句長度、練習問與答的技巧、連續敘述整個操作過程。

8. 能配合日常生活的實用性

幼兒說話的內容,都離不開其生活經驗,所以玩具或教材最好是選擇和孩子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新學的語言技巧可以一方面練習,一方面應用,兩者搭配學習效果較快。如辦家家酒玩具、生活繪本故事,可以很容易的練習實用的日常溝通用語。

9. 能重複操作使用

孩子對熟悉的玩具或教材,都會產生喜歡的感情。我目睹很多被父母認為是不愛玩玩具,或只要玩少數奇怪物品的孩子,雖然首次要帶他玩新玩具時,必須經過強迫和激烈的掙扎;但是下次再到治療室時,孩子會主動從開放式架子拿取上次教過的玩具。這實在是令人很開心的事,我一直認為只有不會玩玩具的小孩,沒有不愛玩玩具的小孩。所以選擇的玩具或教材最好能重複使用,一方面可以加強孩子對新語彙的熟悉度;一方面可以變化不同的玩法,啟發孩子的創造思考力;同時還能教導孩子收拾玩具技巧、重複使用觀念,也能節省開支。

10.教材要多樣化:

訓練語言溝通技能的教材可分為:(1)實物類:如家庭情境客廳、廚房、餐廳、浴室、臥室、陽台、庭院內的物品與活動。(2)玩具類:如小樂器、敲打台、動物音樂組、套圈圈、積木、插棒、套套杯、串珠珠、吹泡泡。(3)模型類:如樂器、動物、水果、蔬菜、點心、辦家家酒器具、電話、球、交通工具。(4)拼圖類。(5)圖卡或貼紙類:如常用語詞、認知圖卡、配對圖卡、順序圖卡、情境版面。(6)書本類:如布書、立體書、貼圖故事書、生活繪本、童話故事。(7)錄音帶、錄影帶、光碟類。(7)儀器類:如高科技語音溝通版、語音分析儀。教材選擇要多樣化,不要因為孩子特別喜愛就大量採購相同或類似的教材,不但浪費錢,孩子也學不到豐富的語言技能。

 

二、玩具教學活動舉例:

玩具可以藉由視覺「看到什麼?」、聽覺「聽到什麼?」、和觸覺「碰觸到什麼?」、以及運動覺「玩什麼?」,來尋找和孩子互動溝通的教材。父母要先假想自己的年齡和孩子一樣大,觀察同年紀的幼兒如何玩玩具,才能想出比較適合孩子的遊戲方式,獲取孩子的參與感,在遊戲中啟發孩子的語言技能,將你看到的、聽到的、碰觸到的、玩得方式告訴孩子,就有很豐富的互動溝通教學成果。如吹泡泡遊戲,告訴孩子「吹泡泡」要用泡泡水、吹嘴,看媽媽嘴巴(嘟起來吹一下),哇!好多泡砲、泡泡飛起來(用手表演)、飛到天上,我們來抓泡泡(用手抓)、打泡泡(用手拍),地上也有泡砲耶,我們來踩泡泡(用腳踩)、1234…(練習數數),這是大泡泡、這是小泡泡(大小概念),泡泡沒有了(多、少、沒有的概念),換爸爸吹(建立輪流概念)。任何一種玩具或教材,都要先花時間想一想,要怎麼玩孩子才會覺得有趣,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教材的功能,達到語言溝通預期的教學目標。

回文章更新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