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早期發現早期療育的效果-11
2010-10-22文/李淑娥老師
上一代的父母,因為國民平均所得較低,加上子女眾多,為維持生計,只能關心到子女的生理健康問題,如身高、體重和疾病,這是屬於「生長」層面。但現在國民所得普遍提高,加上子女生得少,父母對子女提供和關心的層面增廣,相對的,要求也加多了。尤其上學後的功課好不好,大部分的父母都很在意;但很多家長都不十分瞭解孩子功課不好的真正原因,只模糊的知道孩子上課不專心,注意力不好,好像這是百患之源。認為只要回家一再專心練習,就可以跟上別的同儕,最後弄到親子關係很緊張,成績也未見改善。其實,孩子功課不好,上課不專心,背後隱藏著很多孩子學習的困難,這些困難是屬於「發展」層面問題。幼兒的發展,包含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認知、生活自理、語言溝通、社會情緒幾方面,每一方面的問題,都有可能造成幼兒的注意力短暫及學習障礙。
依據2002年內政部兒童局資料顯示,各縣市遲緩兒童被發現的年齡在四歲以上約佔72%,三歲以下的只有28%。而三歲以前是幼兒各種發展最重要的黃金關鍵期,家長若能掌握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和教育的契機,在學前及早將孩子的發展問題解決,或減至最輕,對孩子的終身受益最大。若是抱著「大雞晚啼」的想法,往往會因此耽誤孩子最好的療育時機。以下介紹幼兒各年齡層簡易的發展指標(摘自2002年發展遲緩兒童基金會出版之寶寶手冊),提供給家長參考,若孩子的發展未達該年齡層指標,請提高警覺,儘早帶至附設「發展遲緩兒童聯合評估中心」的醫院先進行評估,確認是否有問題,或與各縣市通報轉介中心聯繫,相關資料可至本基金會網站查詢。
☆ 滿一個月(滿月):
趴著時,頭可以稍稍抬起。
手握拳頭
對聲音有反應,如安靜、踢腳。
嘴唇周圍接受到奶嘴的刺激,會有正確的張口和閉口反應。
☆ 滿兩個月:
趴著時,胸部可以稍稍抬起。
手偶爾可鬆開。
會注視色彩鮮豔的物品四到五秒鐘。
高興時偶而會出現愉快的聲音。
☆ 滿三個月:
頭部開始較能控制,趴著時,可用手撐起。
手大部分的時間鬆開,開始會抓握東西。
對他說話時,會注視說話的人並專心聆聽。
會有不同的哭聲,如肚子餓與要人抱的哭聲不一樣。
☆ 滿四個月:
會注視說話者,並發出「咕咕」的喉音。
可以被逗笑。
眼睛會追視物體由一側平行移動至另一側。
會把手放到嘴巴吸吮。
☆ 滿六個月:
會發出一連串重覆的疊音。
看到熟人會發出喜悅的表情。
坐著用雙手可撐30秒。
會自己翻身(由俯臥翻成仰臥)。
☆ 滿九個月:
會轉頭尋找左後方和右後方的聲源。
會注意到大人嚴肅的表情或聲調而稍微克制行為。
會去尋找掉落不見了的玩具。
扶著東西可維持站的姿勢。
☆ 滿十二個月(滿周歲):
能聽懂情境中簡單常用的詞彙。
會模仿或在提示下做一些簡單常用的手勢。
會丟擲東西並注意其動向或結果。
會用姆指、食指和中指尖拿東西。
☆ 滿十八個月(滿一歲半):
會主動說出五個以上的詞彙。
會雙手端著有把手的杯子喝水。
會一腳站立,一腳踢大球。
能走得很穩。
☆ 滿二十四個月(滿兩歲):
至少會穩定使用十五個有意義的詞彙。
會模仿大人做事或使用器具。
會自己上下樓梯。
可一頁一頁翻硬卡紙書。
☆ 滿二歲半:
會使用兩個常用詞彙組成短句表達意思。
至少能正確指認常說的身體部位六個。
開始會套上鞋子
可模仿用三塊積木排直線。
☆ 三到四歲:
能和人一問一答的簡單對話。
會對別人表示同情。
能單腳站立五秒鐘。
可堆疊八至十塊積木。
☆ 四到五歲:
會和同伴玩家家酒或假裝的遊戲。
會複誦六個數字。
大小便已獨立。
可用剪刀剪直線。
☆ 五到六歲:
能理解連貫性故事。
會使用有連接詞的複雜句型,發音清晰且沒有口吃現象。
能適應團體生活:遵守紀律、有固定朋友。
可單腳跳六至八下。
如果評估以後,確實孩子有某方面發展遲緩的問題,即應配合醫師等相關專業人員的建議,並參加相關的家長團體,以獲得充分的訊息與支持,對父母與孩子都是很重要的資源。以下介紹相關專業人員的角色與功能,協助家長在與專業人員合作時,能分享更多的專業技巧來協助自己的孩子。
1. 各類專科醫師:負責發展遲緩的鑑定、各種疾病的診斷、開立各類檢查和治療的處方、或直接執行手術、檢查、輔具選配等工作。
2. 社工師:負責發展遲緩兒童的管理與追蹤、相關問題之轉介、家庭協談、協助提供社會資源之資訊或協助申請社會福利補助等。
3. 護理師:執行發展遲緩兒童在住院中和出院後之護理評估及護理計畫,例如:餵食、翻身、拍背、抽痰。公共衛生護士可以協助發展指標之檢核。
4. 營養師:會依孩子的年齡、飲食習慣和障礙類別,提供幼兒飲食的設計原則及注意事項,並調配適合的餐飲,以維持幼兒足夠的營養與健康。
5. 物理治療師:主要進行以粗大動作功能為主之復健。協助孩子解決在行走、移動、身體平衡、動作協調、關節活動度、體適能、行動與擺位輔具的使用等問題。
6. 職能治療師:主要進行以精細、技術性功能為主之復健。協助孩子解決在生活和參與活動的問題,包括手功能、手眼協調、日常活動,或感覺統合、生活輔具的使用等。
7. 語言治療師:主要進行說話和溝通能力為主之復健。協助孩子解決在口腔功能、進食、吞嚥、發音、口吃、嗓音沙啞、語言聽覺理解、口語表達和溝通輔具的使用等問題。
8. 臨床心理師:負責孩子綜合發展狀況、認知能力、活動度、社會適應、人格特質等狀況之評估,協助孩子解決在認知、情緒和行為的問題。
9. 特教與幼教老師:負責生活中各種知識的教學。協助孩子解決在認知、生活自理及相關功能的障礙,並涵蓋生活規範與學習能力之相關問題。
早期療育在國內推行不到十年,但由於政府及民間團體的努力,藉著大眾媒體的宣導,加上社福、醫療、教育各方面專業人員之合作,相關的政策及配套措施相繼形成。如各縣市跨部會的早期療育推動委員會之設置、社會局通報轉介中心之設置、衛生單位聯合評估中心之設立、教育單位融合教育之推廣、專業團隊合作模式之討論、早療補助款之撥放、個案管理員之服務、在宅療育之推行等,都在這幾年篳路藍縷的被開創出來。而其成果也有目共睹,像各小學啟聰、啟智班的縮編,輕度的孩子經過早期療育的輔導,大都可進入普通班就讀,與一般孩子有正常的互動機會。只要家長和專業人員共同配合,孩子的希望都是無窮的。
回文章更新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