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進寶寶的口語能力-4

2010-10-22

文/李淑娥老師

 

「說話」在現今的社會愈來愈重要,以前可以用寫信來表達情意、聯絡事情,雖然口才不好尚可用文筆取勝,但現在這種以時間決勝負的科技時代,一切講求快速,長途電話、手機才是溝通的主要工具,所以表達方式就得依賴口語能力,誰能憑三寸不爛之舌讓對方聽得入耳,聽得高興,誰就能做事無往不利。況且,「聽」和「說」的能力,也是一切學習的先備條件,因此現代父母對孩子的語言能力愈來愈關心。根據相關研究,三歲以前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階段,滿週歲的寶寶才剛開口說話,父母若能在日常生活中,增添一些有效的語言刺激,寶寶的口語能力一定會發展得更好。以下提供一些建議,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藉以增進寶寶的口語能力。

 

一、探索與觀察:

探索外界新事物的動機與仔細觀察事與物的習慣,是啟動學習之鑰。探索與觀察事物的興趣必須從小開始培養,平時要充分利用寶寶的感官,多訓練寶寶使用眼睛觀察身邊事物的變化,如路邊的小花開了、葉子掉了;使用耳朵傾聽環境中各種不同的聲音,如電話聲、冷氣聲、水龍頭聲、有人叫他名字的聲音;另外味覺、嗅覺、觸覺也要充分利用來幫助學習。從小培養寶寶探索和觀察的能力,將奠定寶寶主動學習新事物的基礎,包括學習新的語言詞彙,寶寶的口語能力才能提升。

 

二、玩遊戲:

遊戲中學習是幼兒教育的主流。寶寶開始會發出聲音是和動作一起出現,所以模仿動作會刺激寶寶的發聲行為,大家常玩的搔癢、躲貓貓、騎馬背等遊戲是他們的最愛,在笑聲中愉快的學習發音技巧。同時,利用洗澡的時候玩五官遊戲,學習身體部位名稱;利用穿脫衣服時學習衣著名稱;利用吃飯時學習餐具和食物名稱;利用清掃時學習傢俱名稱等。另外,辦家家酒也是啟發寶寶溝通的有效方法,坊間出售的娃娃屋寶寶都非常喜歡,可以學習一般生活起居用語,這些都是學語初期最實用的詞彙。

 

三、聽唱童謠:

音樂的旋律可以讓人鬆弛身心、心情愉快,所以寶寶大都愛聽音樂,尤其童謠可帶動唱和跳,能幫助寶寶的發音技巧。五官歌、兩隻老虎、伊比呀呀、王老先生有塊地…都是寶寶愛聽的兒歌。剛開始和寶寶一起聽錄音帶,示範用手打拍子,當寶寶聽了很多遍之後,會開始模仿大人簡單的跳舞動作,再來會接唱,由少數重覆有趣的歌詞接唱,慢慢學會自己唱整首歌。也可以將歌曲融入日常生活中,如洗澡、穿鞋時,自編歌曲和寶寶一起哼唱,一定有意想不到的樂趣和收穫。

 

四、閱讀圖畫書:

閱讀可以學習專注能力,認識不在眼前的事物,擴展寶寶的認知視野,同時增加寶寶新的口語詞彙,所以早期閱讀是當今教育學者的共識,尤其「親子共讀」更備受推崇。寶寶的閱讀習慣可以從有趣、簡單、能操作的布書開始,再進入立體繪本故事書,如「波波鼠」。和寶寶一起閱讀,不要拘泥形式,用手抱著他、或一起面對面躺在地板上均可;從寶寶喜歡的那一頁開始、或重覆又重覆同一頁,也都是可以的。在閱讀中,父母要帶寶寶指著你所說的詞彙,幫助寶寶理解意思,也要提供寶寶模仿的機會,和寶寶輪流參與「聽和說」,提升寶寶的說話能力。如看到電話要說「電話,這是什麼?我們現在打電話給誰?」。

 

五、注意事項:

1. 和寶寶說話時,要與他面對面,語調稍為誇張有趣,協助寶寶用視覺和聽覺學習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

2. 使用較簡單明瞭的句子對寶寶說話,讓寶寶容易理解和仿說。任何新的詞彙,都是先會理解才會表達,所以讓寶寶能理解是很重要的。

3. 不要糾正寶寶的發音,更不要模仿寶寶發音。因為在此說話初期,寶寶發音的技巧尚差,所以多數語音還不會發正確,唯有經過不斷的說話練習,其發音技巧才能進步。若模仿寶寶發音,會讓他弄不清楚到底哪一種才是正確的發音方式。

4. 逐漸減少使用童語和寶寶說話。若大人一直使用寶寶的童語和他對談,沒有提供較成熟的語言樣本讓他學習,會阻礙寶寶學習較複雜的語言。剛開始可先教寶寶模仿擬聲詞,如「旺旺」代表小狗、「喵喵」代表小貓,等寶寶發音技巧進步了,則直接使用名稱。

5. 隨時擴展寶寶的說話。此階段的幼兒,會用一個詞彙代表一句話的意思,如寶寶叫「媽媽」,可能表示「我要媽媽、我要喝牛奶、我要抱抱、尿布濕了、媽媽在哪裡?」等不同意思,大人要觀察當時的情況猜測寶寶的意思,然後將「正確」的說法告訴寶寶,如確知他是要「媽媽抱」的意思,則要說「寶寶要媽媽抱抱、媽媽抱抱」。

 

以上的建議,父母若能落實在生活中,扮演一個有童心多嘴的父母,寶寶才能從你的口中學會更精熟的口語表達技巧,將來一生受用不盡。

(原載於巧連智雜誌)

回文章更新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