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發展就從帶著孩子一起做家事開始

2012-07-12

文/蕭小菁職能治療師

每天工作之餘,辛苦的媽媽們,回家還忙著做家事、收拾殘局,心情自然沉重,尤其當其他人都沒有提供協助時,就容易埋怨,自然心情煩躁、怒火上升,上演孩子被罵、家事又沒做完的戲碼。然而,事情總是那麼多,時間又有限,又要兼顧生活品質的話,有時真的很難。每天草草的把所有事情都做了,卻沒有好好享受生活,也沒有親子互動的時間,豈不可惜。有些事可以不必完美,有些事可以不急,而有些事也可以讓孩子多參與。

 

某一天,我在整理垃圾時弄髒了手,請小一的姪子幫忙撕一個捲筒垃圾袋來,他邊看電視邊回答我”我不會啦”,反倒是中班弟弟積極的表現說”我會!我去”,弟弟認真的拉開捲筒,找著齒痕,成功撕了垃圾袋下來,還跟哥哥炫耀說”這麼簡單!跟撕貼紙一樣啊!”。事後認真想想,也許該帶著孩子一起做家事,讓孩子知道自己真正的能力(會還是不會),感受一下大人做家事的心情,也讓孩子從小學習對自己的事務(物)負責。

 

陪著小朋友看完「神影少女」後,決定讓小朋友們學著跟每天在澡堂裡辛苦工作的「小千」一樣,拿抹布抹地。兩兄弟拿著我擰好的抹布捲起褲管來,在遊戲和室地板上推著抹布跑,頭兩趟還覺得好玩,五趟之後就大喊好累喔!甚麼時候完成,我笑笑的說,這正方形,還有那裡跟那裡還沒有擦到(跟著色一樣),加油囉!從孩子的遊戲室開始學習整理、調整高低書籍的擺放順序、學習分類整理玩具,以及擦拭地板等,都是學習認知的好機會,也能讓孩子學習負責,自己房間自己整裡,弄髒了就自己打掃。只有當孩子在乎的時候,主動學習及解決問題的動機較高,也會更容易被教導。

 

生活中的每一件家事都能分解出許多小步驟,有些部份比較複雜可以由大人來做,有些部份則能讓小朋友試著參與,透過參與孩子才會發現自己的能力,大人也才知道小朋友原來是有能力被要求的,賦予機會讓孩子重新認識自己。課業只是生活的一小部份,課業的學習是若能落實在生活層面上,學到的東西就有實用性,也會記得更牢,例如收了襪子讓孩子幫忙分圖案顏色,兩歲小娃就可以開始學配對遊戲,從做家事中來落實認知學習的成效。尤其對於還沒做就先說不會的孩子,更應該提供機會做做看。因此我關掉電視,讓小一的姪子認真撕一次塑膠袋,下一次他的回答就不一樣了。

回文章更新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