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認知訓練(三)
2003-10-22文/蔡美芬老師
在何時做訓練的介入?這是家長經常問的問題,其實在目標介入上,經常提醒家長的是孩子會什麼?然後再去分析日常中與孩子互動的時間,可在哪些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去做介入。而目標的選擇,強調的是符合孩子目前的發展與目標的功能性,也就是以孩子現在有的能力做基礎,因此家長要學著去做孩子的成長記錄。很多家長問為什麼要做紀錄,因為『記錄』才會去發現孩子的成長。目標及訓練的技巧很容易由早療老師或其他專業治療師身上取得。但要在此提醒家長的是『時間』,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時間規劃,經常安排的十分緊湊,特別是已上幼稚園的孩子。以我個人而言,就時間的安排,建議家長除了要考慮自己的時間,更要去關心孩子的時間。因此如果有家長要我建議安排上課的時間,我想我鮮少建議在下午4點以後的時間,我常告訴家長,大人累了相同的孩子也會累。
因此我經常提醒家長要作親子互動時間記錄表。(如下)
親子互動時間記錄表
在上期我們談物件與顏色,本期我們要談的是空間與形狀概念的訓練。而視知覺能力的發展對空間與形狀概念的訓練有極大的影響。
首先談空間概念的發展。空間概念即包括空間的大小、位置、方位、物體與物體間的距離。訓練的方向包含主觀空間和客觀空間,立体空間和平面空間等。
空間概念的發展過程:
出生到6個月:感覺自己所在的空間,外在刺激和自己的空間關係。主動接觸空間內的物品。
6個月-1歲:隨著視知覺與動作的發展,會協調身體部分以接觸不同大小物品。障礙物的發現,開始知道物品間的連繫。
1-2歲:『走』的能力被建立,開拓接觸的空間。發現視覺空間也跟著轉變。利用物品拓展自身所處位置。知道自己應處位置。發現物品的部分與整體的關係開始探索平面空間
2-3歲:會依身體分上下、前後、左右。會仿畫線條,在範圍內著色。
3-4歲:會堆砌簡單模型和拼圖,發現自己位置改變,但物體相對位置不變。
4-5歲:能掌握平面空間,筆畫相對位置。
5-6歲:可以在平面圖上,找迷宮出口。
形狀概念的學習包括:辨認、繪畫、說出形狀名稱,是屬於空間能力的發展。2-3歲是形狀發展的重要期。
※形狀發展過程:
2歲前形狀概念仍屬模糊,粗略認識類球狀物體。
2歲後透過接觸,開始對空間和眼前物體形狀類化重組。
3歲前已可配對如圓形、三角形、正方形。
3-4歲:熟悉基本形狀,也可以辨認其他形狀,說出形狀名稱。
4-5歲:4歲對不常見的形狀產生好奇,對形狀變化產生興趣。
5歲以上:利用簡單形狀創造圖畫。
※協助訓練的方法:
1.就空間概念的訓練,提供不同空間活動,讓孩子主動去探索體驗不同空間。
2.空間的教導要由孩子本身的角度來教,之後才可用第三者角度來教,否則會產生混淆。
3.空間訓練方向是先大後小再中間。先前後再上下再左右。先平面圖鴉,到範圍內著色、畫線。再平面繪畫命名,到筆畫相對位置而後走迷宮。
4.利用生活經驗隨機教導,增加空間相關詞彙理解。如上、下樓,車子在前面,穿衣、鞋時左右。
5.就發展遲緩兒童的空間訓練宜先教立體空間,後教平面。有視多障的孩子,要多加利用觸覺及詞彙來形容增加對空間的理解。
6.就形狀的訓練建議由日常生活中去協助接觸操作,避免單一的配對和指認。從基本形狀開始。模仿疊建形狀比仿畫較易提起興趣。並且多利用語言形容形狀特質如像圓圈圈的圓形,讓孩子產生深刻印象,使形狀特質更明顯,更容易記憶。
7.讓孩子操作的形狀玩具,大小要適合孩子手的抓握。具體的形狀要多元化。多利用形狀拼圖及七巧板,不僅可幫助孩子對形狀理解,並可增進空間概念。
8.可多利用手指尖的觸知覺,增加對形狀的認識及類化。
9.就形狀而言自閉症和多重障礙的孩子,較未能說出正確形狀名稱,可經由辨別、拼切、模仿畫等活動。建立其視知覺和空間辯別能力,做為日後解決問題途徑。就空間而言自閉症的孩子,要確定主觀空間已經理解,才可教客觀空間。並且注意空間詞彙理解。
前些日子有家長跟我聊早期療育的黃金期,結束時家長告訴我因為已錯過了黃金時期,更要爭取『時間』。在聊天過程中家長的概念很正確,但不可否認很多家長考量的時間,只是在訓練時間的長短。因此在這幾年服務過程中,有碰到向幼稚園請一整天假到處做療育的家長,也有利用孩子或自己下課下班後,安排療育服務的家長,甚至有位家長告訴我做完療育回到家已經晚上10點了。我相信每位家長都有自己安排時間的考量,但每次看到疲憊的家長與孩子,心中還是會有些不捨。因此建議家長,多愛自己一點考慮自己及孩子的時間,再去爭取療育的時間。
回文章更新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