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遲緩兒童的認知訓練(四)

2004-01-01

文/蔡美芬老師

 

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流逝,又是一年的開始。如果有人問在新年中對自己的工作有什麼期許,那就是願所有與我一起工作的家長,在處理孩子問題的過程中,能少一點情緒,多一點自在。『情緒』我常笑說是親子關係的『殺手』,親子問題中的阻礙。在與家長一起工作的過程中,常觀察到家長因孩子不能與老師配合,或覺得孩子的學習狀況及表現,不如他的預期而焦慮甚至動怒。記得幾年前曾經服務一個孩子,當這個孩子第一次進入我的教室時,在短短的初評過程,就把我的教室給翻了,也因這樣的過程,讓我陪伴這位孩子,走了四年的路。然而在這段不算長的日子每次療育課程中,當孩子的反應不如媽媽的預期時,媽媽總是以銳利的眼光看著孩子,孩子在療育過程中的任何舉動與反應,都以畏縮的眼光看著母親,尋求媽媽的肯定。媽媽每次在進教室前,總是告訴孩子要好好上課,當孩子的學習,不如他的預期時,她總是急著為孩子作解釋,但自己的觀察總覺得不對勁,在一次課程結束後,偶然從窗戶遠眺,在街角看見媽媽正拿著陽傘打孩子。我終於為心中的疑惑找到答案。最近有人跟我聊家長的心路歷程,問我遲緩兒的家長要多久才能從抗拒到接受,我的答案是這是一輩子的事,生活中任何的突發事件,都有可能讓情緒再起,心口中的痛可能一輩子多無法真正的平復。人是感情的動物,陪伴生命成長本身就是件不容易的事,跟家長共勉的是適時為自己的情緒找宣洩的出口,多點智慧與自在,去看待孩子的成長。

 

本期接著談數學概念,會不會1、2、3對很多家長而言是一個重要的指標。但不可否認,數字認識只是數學概念的一部份,而這學習概念尚包括數數、數量、加減運算、順序、相對概念、分與合等。

 

就數學發展過程:

 

2歲前:複頌式的唱數。

 

2-3歲:會邊唱數邊數東西,但不會按順序數,有時會跳著數。可指認一些數字和數量。大小相對概念。

 

3-4歲:可掌握1-10的數字,能正確排列。能正確指出3-4件的數量。

 

等量及有比較式的相對概念。

 

4-5歲:排列順序(如第一、最後。),拿指定數量。5以內的實物相加。

 

5-6歲:10以內的加減。唱數(1-100單、雙數)。填寫漏空數字等。

 

#協助方法:

 

1.    提供豐富學習環境,讓孩子在拼組、堆疊、對比、倒出、倒入,去體會數量、大小、容量、加、減等真正意思。數學概念是以實際經驗的建立為基礎。真正具備實際經驗後,轉移到數字的讀、寫、運用才有意義。因此家長可以利用居家生活中的一些用具,如水壺、杯子、一樣大小的碗或瓶子等來和孩子玩遊戲做實際操作的練習。

 

2.    日常生活中多用有關數字的詞彙(如點心時用多、少;數幾個)。先教唱數後教數數,善用各種日常生活機會(如洗臉時數洗幾;上下樓時數階梯)。多加利用孩子有興趣的事情練習。

 

3.    利用實物玩分與合的遊戲,讓孩子透過實際的操作,以不同排列組合,發展數量不變及奇、偶數的概念。

 

4.    利用分類遊戲發展集合與相對概念(如大、小各放一邊)。順序教導亦可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如排隊)。

 

5.    數學概念宜由日常生活開始,然後轉移到看不見的物件,最後到抽象概念。教導運算則要留意孩子是否建立分與合的概念,並且先教加法,後教減法,並要留意孩子是否利用記憶力來背頌答案,而不是真正的理解。腦麻的孩子可設計輔具協助教學。

 

接下來談時間概念,時間概念發展比空間遲,主因是與語言發展有關。一般發展遲緩兒童對於時間概念的建立,除了『現在』以外,其他的建立有點困難。時間的發展順序可概略分為:

 

1.    2歲時:『現在』的概念。

 

2.    2歲半:有未來的概念。

 

3.    3歲時:有過去、知道自己年齡。

 

4.    4歲時:上、下午;下一次生日。

 

5.    5歲時:星期的那一天,再過一個生日是幾歲。

 

#協助方法:

 

1.    日常生活時間表,將時間、活動、習慣、與日子密切配合。

 

2.    常用有關時間的詞彙(如今天、明天),加強理解。

 

3.    對於已經有數字及長短概念的孩子,在生活中可以多做數字提示,如長針走到10要收起來,加強在生活中對時間的感受。

 

4.    對於理解能力較好的孩子,可以跟他玩約定的遊戲,如星期日要去什麼地方玩,要帶什麼東西,可以運用圖卡或照片,去提示孩子增進記憶的能力。到了約定的時間,家長可以利用這些道具,跟孩子玩記憶遊戲去建立時間概念。

 

11月底有一個入小學一年級的家長打電話給我,告訴我孩子在學校咬老師,老師希望孩子可以轉入啟智班,而家長一時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日前又有一位家長也碰到相同的困擾。不可否認,這樣的事件對家長與孩子都是打擊,特別是家長挫折感更重,情緒也在此潰堤。因此,也在此跟今年準備入小一接受融合教育的家長,先釐清自己的想法,做好心理準備。

回文章更新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