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遲緩兒童的認知訓練(五)

2004-04-01

文/蔡美芬老師

連續一年在會訊上談有關遲緩兒童的認知訓練已進入尾聲。在自己的工作經驗中,幾乎很多家長都會談到孩子注意力的問題,不可否認多數的發展遲緩兒童,或多或少多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經常在協助孩子的過程中,當孩子出現此問題時,家長總是急著要孩子注意看,不要分心或亂動。實際的服務中除了建議家長,尋求醫療的協助外,當我們的孩子產生此問題時,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要家長留意以下幾點原則:

 

1、語言要多用正向的語言:『不要』或『不可以』經常是大人的口頭禪,因此經常提醒自己或家長,多用正向的語言如『不要亂動』說成『請坐好』,多給適當的讚美。

 

2、提供有興趣的東西、玩具或簡單符合其能力的工作:經常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因為對活動內容不感興趣,因此家長需觀察孩子喜歡什麼,如何借用孩子喜歡或有興趣的玩具去跟孩子做互動,而家長需養成的能力,是如何去認識這些大人認為不起眼的玩具,他內在的含意及如何去建構學習的目標及架構,我想這也是我一直強調日常生中學習的宗旨。當能掌握孩子的學習興趣建立學習樂趣,注意力自然集中。而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另一可能因素,是活動的內容不符何其現在的發展能力。有些家長為求好,經常去忽略目前孩子的發展能力,常在日常生活中給不適合的訓練,例如手都還不能穩定畫線條,就要教孩子寫字,或是太過執著於某些學習法則,如幾歲要會畫什麼形狀,而每天給予機械式的練習,我常反問家長如果是您,您會專注多久。因此很多時候不得不提醒家長,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也許能更清楚。

 

3、一次只提供一樣玩具:很多孩子會因環境中潛藏的因素而分心,特別是在家裡。當家長跟我提到此問題時,我會建議家長一次給一樣玩具,遊戲完成後才可以再拿第二樣。也許這是生活中的常規訓練,但同樣對注意力的養成有很大的幫助。

 

4、對於孩子沒興趣的事,要利用道具增加興趣,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想很多時候的認知學習是非常枯燥,受限於家庭可利用的資源,因此如何透過簡易的道具,提升孩子的注意力,這項技巧是我個人認為家長最需要養成的,因此也建議相關單位在做家長技巧培訓時也可以將此納入。

 

注意力不集中的因素有很多,不同的專業有不同介入的角度,以上我僅站在認知訓練的過程提供處理原則。

 

 

 

最近因協助家長與個案處理一些情緒問題,讓我重新省思家長在療育中扮演的角色。因此也再一次談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情緒互動。呵護生命的成長,對父母而言本來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陪伴發展遲緩兒童成長,對父母而言,更是有風有雨。我經常問家長,您準備好了嗎?您真的可以嗎?還是您還經常隨著孩子的情緒或社會大眾的眼光,甚至突發的事件,在『聞雞起舞』。不可否認在療育的這條路上,家長真的背負了沈重的負擔,特別是在母親的角色。有一天有位媽媽告訴我老師我真的要瘋掉了,對於孩子的狀況我清楚,我也可以接受,但家裡的其他成員也需要我安撫,我真的受不了。也許著是發展遲緩兒童母親的普遍心聲。但家長覺得很幸運,至少他的無奈,我們這些專業人員可以傾聽,但有很多媽媽的無奈,是長期被壓抑。甚至有時候在互動中,家長某些情緒的反應,也確實讓我擔憂,因此我常建議家長,把心裡的話對您信任的人講出來。而站在專業人員的立場,也要隨時留意自己的建議及態度,因為我們不經意的一句話,隨時可能成為家長的負擔及情緒的引爆點。而在家長與孩子的情緒互動上,要長期為療育奔波的媽媽不生氣真的不容易,但我總是告訴辛苦的媽媽們,給自己三分鐘。一分鐘冷靜,讓自己心平氣和,一分鐘觀察,看孩子的行為,最後一分鐘才處理,千萬不要讓自己對處理孩子的行為含有太多負面情緒,而在事件過後後悔。

 

在療育的這條路上,母親的辛苦及無奈,某些部分不是我們專業人員可體會的,而家長的期待卻是我們所洞悉的。我經常會提醒自己,當自己對家長的行為有疑惑時,站在家長的立場想一想,也許自己就會有答案。而對於家長情緒支持,也希望可以多給予時間,甚至鼓勵家長與家長間可相互支持。但不可否認有時家長間的支持,也讓家長產生比較的心理,而讓自己有更大的壓力。因此我經常強調每個生命都是個別的生命體,各有自己的發展,建議家長收起比較的心,給自己多一份自在,那陪伴孩子成長的路更能無礙。

回文章更新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