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注音符號對特殊兒的重要性
2009-10-16文/王俊凱
我們從學齡前開始便開始學習37個注音符號,並透過這些注音符號組合出各式各樣聲音,這一切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學習過程,對學習有障礙的特殊兒而言,卻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由於注音符號是種抽象的符號概念,長久以來,是否對重度障礙的特殊兒教導注音符號就一直存在著不同的看法。主張對特殊兒直接教導文字的一方所持的論點為特殊兒在記憶儲存的空間比較有限,教導注音符號是在浪費他們的精力,是種緩不濟急的作法,倒不如直接教導他們學習文字,讓他們透過有限的記憶記住部分文字所代表的涵義。但主張應教導特殊兒注音符號的一方可不這麼認為,他們所持的論點為即使讓特殊兒記住這些文字,他們依然無法透過這些「有限的字彙」完整表達出自己內心的看法,使用文字充其量只是讓特殊兒成為被動的溝通者,而無法讓其在溝通時具有真正的「主動性」。
筆者認為不論所持論點為何,都不應剝奪特殊兒學習另一種模式的權益,學習應是多元,而非只有單一的過程,根據筆者在實務上的所見所聞及經驗,舉兩個案例讓各位參考:
【案例一】
花花今年六歲,是一個徐動性的腦性麻痺者,花花在五歲剛入幼托園所時,只能發出伊伊喔喔的聲音,每當花花在伊伊喔喔時,身旁的小朋友只能用猜的方式來猜阿德到底想要表達什麼事情。
當時在一旁的老師覺得非常心疼,於是便帶著花花向語言治療師求助,當時的治療師是建議直接讓花花學習文字即可,免得耗費他的精力。
但花花的老師認為若只讓他學習文字,那遲早會碰到瓶頸,花花也沒有辦法使用這些他已經認得的字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便開始一步一腳印的教導花花注音符號的概念…。
花花雖然肢體控制不佳,但所幸的是他的智力並沒有受到嚴重的損傷,故在老師辛苦的教導下,花花可以慢慢習得拼音的能力,並透過拼音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
【案例二】
辰辰今年七歲,是一個高功能自閉症者,辰辰的父母因求好心切,所以在教導辰辰注音符號時花了很多時間及精力,但或許是因為操之過急,所以辰辰的情緒開始出現反彈,每當母親要開始幫辰辰上注音符號時,辰辰便會抓狂似的抗拒…。
後來辰辰的老師便建議父母可先從辰辰較不抗拒的文字著手,並在文字旁輔以注音符號,使用由上而下進行教學,半年後辰辰不但在情緒問題上改善,識字與拼音能力也都獲得顯著提升。
辰辰是一個高功能自閉症者,很容易因學習時遇到挫折而抗拒學習,出現激烈的情緒反彈,父母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很容易傷害親子間的關係,形成學習的惡性循環。所幸後來在老師改採由上而下(由識字開始,再回過頭學習拼音)的教育方式後,及時讓辰辰再度走回學習的軌道上。
學習注音符號對特殊兒而言是相當重要的,對花花而言,未來不可避免的需要大量輔具協助,現在很多溝通系統都是採用拼音的方式進行,若花花的老師當初沒有堅持教導花花學習注音符號,那麼花花將因學習準備度不夠而無法充分享受到電腦化的溝通輔具所帶來的便利性;對辰辰而言亦是如此,若僅讓辰辰識得大量文字,而不教導拼音,那麼辰辰將無法自行閱讀書籍,終究僅是一個被動的學習者,而不能成為主動的學習者。
上述兩個案例的學習狀況雖然不同,但相同的是老師主張兩者均應該學習注音符號,至於引導學習的方式只是手法應用上的不同罷了。每個特殊兒均有其學習上的特性,妥善瞭解其學習特性後,再開始進行教學,才能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回文章更新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