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圖卡在特殊兒語言溝通的應用

2010-07-16

文/特教老師 王俊凱

 

語言是互動與溝通的橋樑,語言能力包括語言理解、語言表達及語言溝通能力。幼兒的語言表達由哭及發音開始,從一開始的「叫聲期」,之後牙牙學語、說擬聲詞、模仿、語言理解、詞彙、電報句、簡單句、複雜句至敘述性語句等。語言是一段漫長的發展與學習過程,漸漸才能進入語言發展的成熟階段(林寶貴,1993)

 

但對於特殊兒而言,由於生理及心智尚未發展成熟,造成他們在動作、認知及語言溝通上的困難,並讓他們無法像一般人一樣利用口語作為主要溝通工具,使得溝通與認知發展處處受限。

 

口語溝通是所有溝通形式中的一種,但不是唯一的方式,不會說話並不代表不能溝通。對於尚未發展出口語溝通能力或是重度障礙的特殊兒,我們並不應將焦點只放在如何開口說話上,這樣會讓特殊兒在溝通與學習的過程中不斷遭遇挫折,除了降低溝通動機外,對於其身心發展亦有負面影響。

 

另特殊兒常因表達溝通困難,以致外人無法瞭解其想法或感受,造成其內在需求沒有辦法得到滿足,因而衍生情緒困擾;在人際關係上,亦常因無法與人交換意見,而受到挫折,以致無法建立良好人際關係。因此,設法給予特殊兒一個溝通管道,對其身心靈會有莫大助益。

 

對於有口語障礙的特殊兒而言,短期內要他們開口說話是有困難的,但是我們可以藉由溝通策略來協助他們與外界溝通,其中溝通圖卡便是經常使用的一種方式。在使用溝通圖卡時,需考慮一些因素:

 

1.      考慮特殊兒的認知及語言理解能力,選用適合的溝通圖形,針對語言理解能力較差的特殊兒,可使用一張溝通圖卡便代表一個完整的意思,如「水」即代表「我要喝水」;針對語言理解能力較好的特殊兒,可讓其盡可能使用溝通圖卡、甚至字卡來表達完整的句子。

 

2.      瞭解特殊兒現有的溝通表達能力,對於已經能夠使用口語的詞彙,如好、不好、要、不要等…,便不用再另外做成溝通圖卡。

 

3.      每隔一段時間便評估現有的溝通圖卡,是否需要增加或減少。

 

4.      考慮不同的障礙特性,加入特定詞彙,如腦麻兒可能需經常使用「無障礙廁所」,便可將這張溝通圖卡加入。

 

5.      尊重特殊兒使用溝通圖卡的意願,對於認知能力較佳,卻有口難言的特殊兒來說,除了向其說明溝通圖卡的用途外,我們也應考慮使用時是否會造成心理上的不舒服。

 

6.      考慮性別及年齡,選用適當的溝通圖卡。針對不同的年齡層可選用不同風格的溝通圖形,如年紀較小的特殊兒可用線條圖或照片,年紀較大者可選用寫實圖。不同的性別所選用的溝通圖形亦要考慮,如女生要要上廁所時,便不是使用站立的圖形。

 

除了溝通圖卡的使用外,另外可以為特殊兒搭配適合的溝通輔具,例如將溝通圖卡置於語音溝通板的面版上時,除了溝通圖卡所提供的視覺刺激外,透過按壓面版,亦可進一步給予聽覺回饋,讓特殊兒從中不斷練習仿說,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回文章更新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