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認知訓練(一)】

2014-10-08

文/早療教師 蔡美芬老師 

兒童的學習系統主要有三:即家庭、社區、學校三大系統。然而這幾年來的直接與遲緩兒童及家長的互動中,常發現家長對於孩子的訓練,經常依賴學校的老師或醫療院所的治療師,家長對於家中的遲緩兒,常會不知道該教什麼?甚至於花了很多時間在孩子身上,買下很多教材和教具,但孩子就是學不會,孩子就是不配合,這些問題常使家長不知該如何是好。因此家長不得不要幫孩子安排多重療育,希望藉由老師及專業人員來訓練孩子。所以很多家長多為了孩子的療育課程疲於奔命,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經常為孩子排滿不同的療育課程,深怕遺落那些專業介入,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但不可否認,兒童的學習系統,除了學校外,家庭與社區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提供兒童的學習,是不容被忽視的。

綜合多年與兒童及家長一起工作的經驗,家長對於孩子日常生活中最感到棘手的問題主要有二:(1)該教什麼?(2)該如何教?該教什麼是屬目標的訂定,該如何教談的是如何做介入。

該教什麼?要從瞭解自己的孩子做起。常問家長您真的瞭解自己的孩子嗎?家長常因此問題而猶豫不決,甚至絕大部分的家長,觀察到孩子的行為,經常只看到結果,很少看到前因。因此我們期待孩子的認知能力提升,必需先認識發展遲緩兒童的認知特質。

發展遲緩兒童的認知特質如下:

(一)學習:
學習是認知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徑。然而我們的孩子學習的態度,經常依自己能力選擇,能力範圍內、自己感興趣的,學習意願較高。相反的,則較背動,甚至拒絕學習。而孩子的學習管道,經常是靠記憶、模仿,常常缺乏學習策略,甚至有策略也是方法不當。對於需要思考或潛藏式學習常表現較弱。所以家長經常覺得孩子永遠只玩那幾樣,不太願意嘗試。

(二)記憶:
與日常生活有關、具體的較佳,越抽象越差。甚至家長常反應,該學得記不住,不該記得又經常表現出來。

(三)思考:
有教的會,沒教的不會,不會抓重點,更不會舉一反三、類推,對於開放性問題,經常不知所措,甚至有時答非所問。

(四)注意力:
注意力是發展遲緩兒童家長頭痛的問題之一。不是維持在同一事件上時間太短,太容易分心,就是過度專心,不容易轉移。甚至有些孩子不是反應太快,過份敏感,就是反應太慢,好像聽不見。

(五)語言:
不是不會講,就是講不好。有些孩子具備日常生活溝通能力,但句型也以簡單句較多,很少使用完整句。言詞較缺乏感情表達。就算有感情的表達詞彙,也常不知真正含義。越抽象表達越差,較缺事件描述連結能力,很少會講故事。會講的故事,也經常是重複背誦記憶而來。

(六)觀察:
看事情只看表面,較不會觀察。但也有些孩子,太依賴自己主觀的觀察,如照顧者臉部的表情,去做決定,對於事件背後動機理解差。

(七)計畫能力:
經常無目的行為,缺乏計畫能力。甚至某些孩子會有刻板行為,日常生活中的事件順序,是不容改變的。

(八)自信心和挫折感:
大部分的遲緩兒較缺乏自信心,不太會為自己做決定,遇到有選擇機會時,經常猶豫不決。而且挫折忍受度也低,經常一兩次失敗後就放棄學習。

以上的八大特質我們的孩子有幾個呢?而知道孩子的特質,我們又該如何教?教些什麼?

經常在與家長的晤談過程中,家長對於孩子的學習狀況,特別是認知的部份,家長常主述的是:『他不會123,不會注音符號,我教他好久都教不會,不知道該怎麼辦?』,家長對於孩子的認知訓練,經常是在可呈現的學科上。也許這段描述對5歲的孩子是合理的,但如果對一個兩歲半到3歲的孩子,我經常會對家長說這對孩子而言太難了。家長常會反問,認知訓練不是教這一些,那是教些什麼?就筆者而言,對兒童擬定的認知訓練目標,經常涵概九大發展方向:即感覺知覺能力、具體物件概念、顏色概念、空間概念、數學概念、形狀概念、因果關係、時間概念及注意力。以上各點將在本文分段討論。

月初,有位出生剛滿月的唐氏症家長,來電問有關唐寶寶的療育問題,負責諮詢的社工問我,就早期教育而言,您會建議家長在生活中如何作訓練,會給予那些目標,做適當的介入。就早期教育的介入,我想我會先建議家長做感覺知覺能力訓練。感覺、知覺能力是認知過程中最基本部分。感知覺即是我們經常談的視、聽、嗅、味、觸等。

然而就感知覺的發展領域,家長最常碰見的問題是:孩子不會追視,孩子不願被碰觸、孩子沒痛感、甚至孩子偏食、孩子不願意去碰觸某些材質的東西甚至害怕某些聲音。這些問題大都是因感知覺的過份敏感或鈍感產生。

因此為了預防上述問題的產生,我們可在日常生活中提供下列的協助:

(1)嬰兒期父母或照顧者,必須多與嬰兒講話,多做身體接觸像按摩特別是早產兒。並在可接觸空間,給予足夠感官刺激,如色彩鮮豔的吊飾、弦歌音樂等,不定期擺在不同位置提供視聽覺的追視與區辨。同時口腔也要給予滿足如安全的固齒器,不同質感的食物。

(2)幼兒期(特別是3歲前)仍以觸覺為主。提供不同觸覺物(如砂、漿糊、膠水、豆類等等)。父母要有不怕髒的觀念,讓孩子有實際操作的機會。建立超越視覺為主的學習(如一些感官操作相關教材應用。)

(3)對於會爬或行走以後的孩子,多提供追、趕、跑、跳等統合活動。

(4)自閉症的孩子常有感知覺異常,因此要特別注意對不同刺激的容納。減少不良反應,增加知覺專注力。如食物增加變化,多嘗試不同的視、聽、觸覺活動。

(5)聽障的孩子增加視覺提示(如口形及誇大動作),必要時配合聽能訓練,可與專業人員討論。

(6)視障要加強觸覺辨別力,環境空間要適當不要太複雜。

(7)孩子如有感覺統合的問題,要請教專業人員(復健科醫師或職能治療師)處理建議。

配合發展提供適當的機會和環境給孩子。不要刻意抽離訓練。例如觸覺的減敏感,就可以利用盥洗時間,或是在親子遊戲時玩相關活動。

回文章更新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