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卡兌換溝通系統(PECS)在溝通訓練上的應用

2013-03-13

文/特教老師 王俊凱老師

在整個溝通訓練的方案中,筆者將其分成短期目標:運用圖卡兌換溝通系統(The 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s,簡稱PECS),提升自主溝通意願、中期目標:使用核心語彙,提升語句理解與溝通表達能力、長期目標:使用注音符號,達到表達無礙與閱讀的目標。在這一期會訊中,筆者為各位介紹圖卡兌換溝通系統(PECS)在溝通訓練上的應用。

圖卡兌換溝通系統是由美國Bondy和Frost在1985年針對無口語或低口語兒童所設計出來的一套溝通方法,教學者在結構化的情境下,藉由他們對於增強物的喜愛與需求,進一步引發溝通意願,並利用圖卡協助其發展主動性溝通的能力。

根據Bondy和Frost(2002)圖卡兌換溝通系統訓練手冊,該套教學系統共分為六階段,從最初的藉由圖卡來傳遞訊息,到最後也能逐漸發展出句子結構及自發性回應生活上的常見問題。

 

階段一:以圖卡易物

此階段需要兩位訓練者,一名為溝通者,另一名為提示者,溝通者坐在孩子對面,提示者坐在孩子後面,溝通者需引誘孩子去拿喜愛物,當提示者看到孩子欲拿喜愛物時,可用肢體協助其拿圖卡給溝通者,待溝通者拿到圖卡後,便要立即給予回饋,並將物品交給孩子。

 

階段二:增加自發性訓練

此階段強調拉長孩子與溝通者及溝通簿的距離,先讓孩子從溝通簿中拿取圖卡,並交給溝通者,提示者可用肢體適時協助,當孩子已學會這項技能後,便可進一步拉長孩子與溝通簿的距離。

 

階段三:區辨圖片

此階段為訓練孩子從溝通簿的數張圖卡中,挑選想要的物品圖卡,並交給溝通者,可由兩張圖卡(喜愛與不喜愛)開始區辨,並逐漸增加圖卡數量,直到孩子能從數張圖卡中找到想要的圖卡。

 

階段四:句型結構

此階段為訓練孩子能拿起「我要」及喜愛物的圖卡,由左至右貼在句型條上,再從溝通簿將句型條摘下,交給溝通者,以換取需求物。

 

階段五:接受性語言訓練

溝通者問:「你要什麼?」,孩子能拿「我要」及喜愛物圖卡作自發性的回應。

 

階段六:自發性反應及回答常見問題

除「你要什麼?」外,溝通者亦可增加「你看到什麼?」、「你聽到什麼?」、「這是什麼?」等句型,讓孩增加自發性反應及回答常見問題。

 

在PECS方案開始介入之前,可先做溝通功能分析及增強物調查表,從不同情境中觀察個案的行為表現,觀察內容可包括:溝通伙伴、主動發起或是回應、溝通情境、溝通行為、意圖溝通的功能、是否達成意圖之目的,例如:團體律動時間,當治療師拉寶寶(匿名)的手一起搖擺時,寶寶極力反抗,想要逃離,但治療師還是拉著寶寶的手一起完成。從這個例子來看,寶寶是被動回應;溝通伙伴是治療師;溝通情境是律動課;溝通行為是反抗、逃離;意圖溝通的功能是不想要律動;是否達成意圖之目的則是沒有,治療師還是拉著寶寶的手一塊完成律動。

 

從溝通行為分析可以從中觀察個案,瞭解個案對何人、何事、何時、何地、何物較有溝通反應,而增強物調查表則是可以瞭解其對增強物的喜愛與需求,區分不同強度的增強物,以利方案執行。

 

在這套方案中,利用圖卡協助低口語或無口語兒童發展主動性溝通能力是當中的一項執行重點,執行過程中常見的問題如下:

1.      過程中太要求用口語表達:PECS強調的是提升個案主動性溝通能力,若過程中太要求用口語表達,反而會降低溝通效率,幾次經驗之後可能會讓個案興趣缺缺。

2.      沒有提示者:初期提示者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隨著個案能力的提升,再慢慢退除,但常會看到溝通者本身即是提示者,這會讓個案困惑,到底該怎麼做才能得到增強物。

3.      溝通對象狹隘:初期執行時,可由熟悉此套溝通方式的老師執行,但家長及周遭同儕的參與是方案成功與否的關鍵,若溝通對象只有老師或家長,溝通對象過於狹隘,可適時讓同儕瞭解這套方法,當個案用圖卡欲溝通時,同儕也能瞭解其溝通意圖,增強個案使用意願。

4.      結構化情境的缺失:僅在結構化情境中執行,容易讓個案陷入特定溝通對象才用PECS的方式溝通,在不同溝通對象的類化上會有困難,可讓個案在多種情境中執行此方案(例如學校及家庭),讓溝通方式變成理所當然。

 

圖卡兌換溝通系統強調的是協助個案用圖卡主動性溝通的能力,若能在短期目標中提升這項能力,到學習核心語彙組句、甚至到注音符號拼音時,才能讓個案願意「主動開啟」溝通模式。

回文章更新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