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一座入小學的橋

2013-03-13

文/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基金會 特教老師 林以婷 

近年來,由於家庭結構的改變、少子化與優生觀念的社會趨勢,讓社會大眾越來越重視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也因學前教育普及化,讓幼稚園到小學的學習歷程看似順利的途徑,長久以來一直普遍存在著「幼小學習與適應斷層」的問題。在幼稚園與國小階段的學習方式、目標截然不同,學齡前兒童以興趣為主,經驗本位為導向的學習方式,表現在工作、活動、生活與遊戲等方面,如唱歌、跳舞、音樂、韻律、摺紙、繪畫、點線圖形仿畫、玩黏土、聽錄音帶、看錄影帶、分享、討論、吃點心…等等活動為主,以養成良好習慣、充實生活經驗、增進倫理觀念、培養合群合作、正確觀念、獲得情緒管理、增加觀察及問題解決能力,及發展體適能。而入小學後呢?國民小學教育藉由各學科之課程內容,以教師主導教學,獲取知識為目標,建立以「人的生活」為中心,並尊重多元文化價值的理念,培養學生具備科學知能及適應現代生活所需的能力。以下為學前階段與國小階段學習型態比較表。


 

 

 

由上述表格的整理,希望能讓各位爸爸媽媽了解在學前階段與國小階段不論在教育目標、上課時間、班級氣氛、師生人數、作業指派的方式,還有在爸爸媽媽本身對孩子的期待等等方面皆有所不同。就轉銜的觀點,不同的環境所需面對的事物會有所不同,事先具備所需要的技能、可能面臨的挑戰、心理的調適以及所需接受的相關服務也會有所差異。因此若能了解學前教育階段與國小教育階段在各方面的差異,就能提早配合孩子未來可能學習的環境,規劃相關的學習活動,能讓孩子在下一階段生活更加順利。

回文章更新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