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迴輔導向前走(一)

2010-01-15

文/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基金會 資深早療教師   蔡美芬

 

走進教室,紅紅班的小朋友大聲的對老師說:『蔡老師好』,另一個小朋友跑到我旁邊說:『你怎麼又來了』。自從基金會接受委託辦理巡迴輔導業務後,常自我調侃我是一個『流浪的早療老師』,幾乎是每個工作天都游走在各鄉鎮的園所間。每次入班觀察或輔導小孩,都在孩子面前扮演不同的角色,如『阿姨』、『老師』甚至是『護士』。雖然每次都會提醒自己要『輕輕的進入、安靜的離開』,但有時候還是免不了被班上小朋友熱情的包圍。

 

第一次接觸巡迴輔導,發現巡輔除了專業外更需要智慧去處理托兒所老師和被輔導個案甚至家長的問題。很多時間在處理個案問題是本著經驗分享的心情和園所老師交流。然而七個月的巡輔體驗,對於幼托老師面對班上發展遲緩兒童所面臨的壓力有著深深的體會如:

 

(一)               家長希望孩子可以趕上班上的進度,但是為什麼我的學生跟不上班上課程的進度?

很多老師或家長雖然知道自己的學生是發展遲緩,但是仍希望學生或孩子可以跟班上的其他小朋友一樣,學習相關的課程或是使用相同的教材。但是多數的發展遲緩兒童在一般的學業學習上是和正常的孩子有出現或多或少的落差。如果班上的遲緩兒童又沒有接受相關的療育,那要跟的上班上的學習進度其實都會有問題。在巡迴輔導的過程中發現,讓孩子跟上班上的進度除了部份是老師的自我使命感,很多時候是來自家長的期待,而這也是托育機構的老師的主要壓力源。如紅紅班【小班】的小彥,在七月份第一次看到他時,其實在認知學習的部分他還不會唱數、不會配對顏色…,經過老師半年的努力,雖然他有改善和進步,但也因為進步了,所以家長希望老師可以讓小彥跟上班上小朋友的進度。但在巡輔觀察及和老師討論中發現,其實小彥目前是還未能配合班上的教學進度,作業完成需要老師個別協助。如目前班上的教學單元是數量的對應,小彥就出現問題。雖然老師也誠懇的建議家長需要帶小彥去做治療,但是家長的工作繁忙,沒有時間帶小彥去,甚至下課後的小彥是被固定在搖籃中接受嬰兒式的照顧。而其他園所也有相同的問題。如綿羊班的小庭,手部的執筆功能不佳,雖然在與老師討論下,我們幫小庭的筆增加握筆器,建議老師現階段不要讓小庭書寫一般中班小朋友的作業量如注音符號、數字,將書寫的作業減半,老師也配合執行,但是家長堅持希望小庭和其他小朋友一樣。所以帶班老師只好在下課或休息時間一直陪著小庭完成作業。同樣的故事在不同的園所中持續上演…。遲緩兒童需要『個別化』需求,不只老師要知道,家長也需要知道。親師間要多點體貼的心,其實托育機構老師的教學活動並不能取代發展遲緩兒童相關的療育。

 

(二)我多麼希望有特效藥讓我的學生行為能改變,但是為什麼我按照老師的建議還是沒有效?

有沒有可以快速可以改善或讓孩子學會的方法?走進大藍班老師喊著小宜請你坐好、專心看黑板、小宜趕快把作業交出來後要穿鞋子在走廊排隊上廁所…。但是小宜還是不動。第一次見到小宜,30分鐘的英文課,小宜被老師提醒了12次,希望他能靜坐專心、不要亂動、不要隨便站起來、並且快速的完成老師所交代的事。其實小宜跟所有的發展遲緩兒童一樣,或多或少有注意力不足的問題。我當下問老師一個問題『你能忍受小宜站起來幾次』?老師答說:『一次都不行』。但是心想沒有一個行為處理策略,可以在短暫時間內改變老師眼中的『行為問題』。因此雖然給老師許多建議與策略,但是離老師的期待一次都不能發生目標太遙遠了。因此對於小宜的策略是要先改變老師看小宜的心態。每次進大藍班就要更仔細的帶著老師看小宜的不一樣,特別是好的改變。4個月後老師見面的第一句話不是老師的建議策略沒有效,而是看見小宜寫字改善了、句型變的更長,雖然小宜還是會站起來,動作還是慢。其實這裡也要提醒老師,行為的改善或短或長需要經過陣痛期,要多看孩子的好。同樣需要快速學會改善的心也在紅紅班小彥的身上發生。小彥老師希望能教會小彥沖馬桶,雖然我們幫小彥做簡易的工作分析,並在水箱把手上做記號,但是一個月後老師也問同樣問題,為什麼教了一個月還不會。當下除了告訴老師小彥目前手部功能的問題,也分享我自己的教學經驗,而老師才…

 

輔導與處理發展遲緩兒童的問題沒有『馬上好』、『特效藥』,如果有人可以提供,我跟所有的老師一樣也很想要,但是…,而目前可以提供的是『專業』、『不受挫的心』。

回文章更新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