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性麻痺之簡介(完)

2008-03-06

文/物理治療師 王湘慧

另外,在腦性麻痺兒童在復健過程中,常會因動作能力的改變及進步程度而換用不同類型的步行輔具,這對於他們步行訓練很有幫助。另外在日常的生活中,步行輔具亦可拓展腦性麻痺兒童的活動空間,提升生活的質素。以下先對常用步行輔具稍做介紹,接著再討論該如何判斷其是否適合孩子。

(1) 常用步行輔具簡介:

步態訓練器---步態訓練器有一加大的底面積以增加行走的穩定度,另外還具備可提供上肢及驅幹支持的配備。主要功能為允許年齡較小或驅幹控制差的兒童,使用下肢進行跨步推進。但步態訓練器的照價較昂貴,且當兒童使用時應隨時監督。助行器---助行器主要利用加大的底面積來增加行走時的支持與穩定度,以提高使用者的獨立行走能力,但與步態訓練器不同的為沒有提供驅幹或上肢明顯的支持,所以使用者必須具備較佳之驅幹或上肢控制能力。助行器依據推動方式可分為「前位助行器」及「後位助行器」兩類;依據輪數又可分為兩輪及四輪。一般由於腦性麻痺兒童易產生後弓反張的張力,使用前位助行器易往後傾倒,所以一般治療師多建議使用後位助行器,且使用後位助行器可避免髖關節過度屈曲。另外當孩子的動作能力愈高平衡能力愈佳,為了加快兒童的行進速度與同儕較一致,輪數也會由兩輪變為四輪。手杖---手杖的底面積遠比助行器小的多,所以提供的穩定度也相對較低,因此使用者的平衡能力需更佳。依據與地面接觸點數可分為單腳、三腳及四腳手杖。在腦性麻痺兒童中,較常用的是三腳手杖或四腳手杖,三腳及四腳手杖因支點較多及基盤較大,可提供較大的穩定性。拐杖---手杖與拐杖主要的分別,在於手杖與手部祇有一個接觸點,而拐杖則有兩個接觸點;透過槓桿原理,拐杖因此能夠更容易將手力存往地面,幫助行走。另外柺杖與地面一般僅有一個接觸點,所以使用者需具備更高的平衡能力。柺杖依據支撐部位不同又分為腋窩拐杖及前臂拐杖。腋窩拐杖在腦性麻痺的復康中不常應用。但前臂拐杖適用於手部及手臂功能受限但平衡能力佳的腦性麻痺兒童。

 

(2) 步行輔具之選擇:

一般在選擇使用何種步行輔具時,應按照治療師給予的建議加以採購、調整及訓練使用,千萬別貿然選購。例如:兒童的能力可能僅暫時稍停留在使用助行器,將來很快便進入使用手杖或柺杖,如此剛買來的助行器可能便白白浪費了。而對孩子而言舒適的高度是使用者的前臂與上臂在使用步行輔具時均能維持在15-30度。但若是兒童的驅幹常處於前曲的姿勢,治療師有時也會適時將步行輔具之高度提高,以促進挺直站姿。

在腦性麻痺兒童之教養與相處上,除了上述所提及的一些專業知識與擺位要特別注意外,其實,最重要的便是將他們當成一般兒童來教育,別只看孩子的不足,別只是一昧盲目協助,更別只有限制他們,應該要多觀察他們的優點與興趣,然後將其長處發揮至極致,應該多讓他們探索環境,將其觸角延伸至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你會發現,他們比你想像的厲害更多!

 

參考文獻:

  1. 廖華芳:小兒物理治療學。台北:禾楓書局。2006年 二版。

  2. Finnie, N. R. (1997). Handling the young child with cerebral 

  3. palsy at home, 3ed.. Great Britain: Butterworth Heinemann.

  4.  

高愛德、連淑華、王保盛。(1988)。腦性麻痺兒童物理治療原則和方法。屏東市:基督教勝利之家。

回文章更新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