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性麻痺之簡介(中篇)
2008-01-31文/物理治療師 王湘慧
腦性麻痺主要之動作問題:
(1) 發展遲緩:
由於上下肢受張力影響,所以除了粗動作發展遲緩、精細動作發展、或生活自理等發展領域也會比較慢。隨著年齡增加,腦性麻痺兒童會有動作發展停滯之現象,愈嚴重者年齡愈小便出現發展停滯。所以,當孩子發展比不上一般兒童,或是治療一段時間進步幅度不大時,除了與您的治療師悉心討論外,也請家長先耐心等候孩子一下。
(2) 關節畸型與攣縮:
由於肌肉張力高,容易有髖關節屈曲、髖關節內收、膝關節屈曲、踝關節蹠曲、手緊握、肘關節屈曲、肩關節屈曲等關節攣縮現象,所以,平日的拉筋活動不可欠缺,盡量讓孩子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下執行拉筋(讓他玩玩具或看電視),效果會事半功倍喔!此外肌肉張力高攣縮過久,也容易造成孩子髖關節半脫位或脫位等問題(尤其是尚未開始行走或承重之兒童)。另外孩子坐姿不良(習慣性傾向一側)或站姿不佳(習慣承重在某一腳),也容易導致脊柱側彎。所以提醒家長每半年定期帶孩子回復健科或小兒骨科門診做追蹤,定期拍攝胸部與骨盆X光也是必須的。
(3) 異常行走步態:
他們容易出現屈膝步態(crouch gait)、剪刀腳(兩腳走路時容易拌在一起)、膝後頂步態(hyper-extended knee gait)、踮腳尖、行走速度慢(約為一般兒童之73-90%)、步長短、步長兩邊不對稱、上半身搖擺幅度大等行走步態。這樣的步態會讓腦性麻痺兒童走路更為消耗能量容易感覺疲倦(其心跳比一般孩子高27%,氧氣攝氧量高22%),也會干擾其行走平衡容易跌倒,另外孩子也需花費更多注意力於行走上,不易分心注意交通之安全或障礙物,易發生危險。所以,除了練習可以放手走之外,行走的安全與效率也是這些孩子的重要課題。
(4) 缺乏運動之動機:
因為動作經驗不足與動作能量消耗大,及不愉快的經驗、欠缺好奇心、家人過份保護等等原因,造成孩子運動動機不足。所以家長千萬不要因為孩子發展較遲緩或動作較慢,就給予過多的保護或協助,這樣會減少他們練習行走、手部操作或自我照顧的機會(移位拿取玩具、穿脫鞋襪、穿脫衣服),也會讓其各領域發展更遲滯。有時跌倒也是一個很好學習行走的經驗,給孩子多一點主動探索環境的機會,或許會更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與探索的動機喔!
對於腦性麻痺正確之擺位也是相當重要,在正常的情況時,神經肌肉系統會自動地調整張力,以保持人體一個良好的直立姿勢。但對於腦性麻痺兒童,就無法提供這些必要的張力變化。因此需要靠外在的支撐力來達到或保持日常生活中必須的姿勢變化。這就是擺位輔具的功能─協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隨時保持正確的姿勢,及矯正不良的姿勢,使孩子可以發揮最大的功能。 以下將擺位輔具分為坐姿擺位、俯姿擺位、及站姿擺位加以簡介並討論如何正確使用及其注意事項:
(1) 坐姿擺位:
坐姿是下肢均衡載重的基礎,直立姿勢的開始。穩定的坐姿與正確的擺位,可增進頭部與上軀幹的控制,訓練雙手的兩側性動作、精細動作技巧、及手眼協調訓練,促進肢體功能性活動的發展,增廣視野,更有利於小孩餵食活動或遊戲的進行,及增加社會互動的機會。常用輔具:三角椅、餵食椅等。
當孩子處於坐姿擺位時,應注意其軀幹是否左右對稱,背部是否有駝背(圓背)的現象。當兒童坐三角椅出現圓背現象時,可能代表其大腿後側肌群太緊了,此時需將三角椅用物品墊高,讓兒童的膝蓋可以屈曲,這樣駝背現象應當可好轉。另外當兒童坐在餵食椅上時,要注意其骨盆是否不對稱,當不對稱出現時可用其提供的骨盆帶固定其骨盆。
(2) 俯姿擺位:
俯姿適用於頭部控制不佳、坐姿平衡差或年紀較小的兒童,他們在除了坐姿及平躺在床上外,需要的另一種擺位的姿勢。此種姿勢可訓練兒童的頭部控制、軀幹伸直、肩及髖關節的穩定、與雙手兩側的動作。常用輔具:楔形墊等。
當兒童處於俯姿擺位時,軀幹亦須左右對稱。另外為了使孩子在此姿勢下可達到訓練頭部控制、軀幹伸直…等等目的,應提高兒童的遊玩區域,這樣為了玩玩具,他才會用手肘或手去做支撐。如果遊玩區域過低,這樣楔形墊訓練價值就失去了。
(3) 站姿擺位:
站姿擺位輔具可提供兒童站立機會,保持良好站立姿勢,並讓兒童在站姿從事一些活動。可訓練伸直肌群,預防廢用性萎縮產生,保持肌肉伸展度,增加成長中的骨密度,並兼顧兒童在功能、社會及情緒上的需求,一般一歲的兒童就應該提供其站立的機會。常用輔具:俯臥站立架、平躺站立架等。
當兒童處於站姿擺位時,要注意使用時間的長短,當每天使用站立架時間過長,可能會引起伸直張力變強。另外當兒童站在平躺站立架時,要注意其是否有駝背、頭前傾、及軀幹不對稱的現象。
(下期待續)
回文章更新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