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煩(6)隱憂--身體的憂慮
2008-01-18文/臨床心理師 陳麗美
活下來的孩子,到底會怎樣的活著?其實是沒有人可以正確無誤的告訴父母親的,就算是醫師或治療師看過無數的案例,或許也只能說個大概,真實的情況只有「時間」知道。
所以身體的變化是隱憂第二個現身的場所。一切都在不確定中往前走,發生意外的孩子到底會怎樣的不對勁?或是他與一般的孩子又有許多地方差不多,許多的疑惑一直跟隨著照顧者的「目光」。即使診斷出「腦性麻痺」,還是無法回答父母親的憂慮,像小恩爸爸一開始遇到治療師說小恩像小樂!到底是不是一樣呢?如果是,那要嚇死人!這是小恩爸爸很大的隱憂。
一、「長大就好」?與「不對勁」?
之前談過「要不要急救」,不管照顧者的思維是要急救或是不要急救,孩子就是活下來了。活下來的孩子身體的樣態對於成為照顧者的父母來說是陌生的,「不對勁的樣子」與「跟一般孩子一樣」的狀態交織成照顧者的隱憂。
小樂的媽媽說:「一開始我並沒有發現他不太對勁啊!我只是覺得說這小朋友為什麼到一歲、到快將近一歲了,為什麼還不會翻身。我也不疑有他,不知道誰給我灌輸的觀念說:還小嘛!又是早產兒!發展比較慢!喔,所以我就想說比較慢,因為他長得也胖胖的,到四個月臉上都長得胖胖的,也很可愛這樣子,那也真是比較慢。一直到將近一歲,我就看好像不對,還是要帶給醫生看,我才帶去。」
「發展比較慢」對「早產兒」來說是正常的現象。「不疑有他」的照顧者參照著別人提供的「早產兒發展比較慢」的標準。「長得胖胖的、很可愛」都在說明照顧者在面對孩子的形貌的同時,胖胖的和可愛的是一般孩子的樣子,雖然有所疑惑,但是在一歲之前的發展常態來看似乎是正常的。這樣的疑惑隨著時間漸漸變成「好像不對」、「到了一歲還不會翻身」,不再是正常孩子肢體的發展表現。
照顧者面對著孩子的身體,從身體的表現參照著一般對於孩子的成長的知識概念來看,眼前的孩子的身體的表現和在父母腦袋裡的身體發展知識相應照,而開展出「不疑有他」或是「好像不對」。身體成為照顧者的關照焦點,也成為照顧操煩的中介。當「好像不對」的憂慮和擔心產生,照顧者就必須進一步採取一些行動,以確定心中的憂慮:「是否真的有問題?」。
小恩因為癲癇的關係,媽媽很早就覺得不對勁:「我知道他有..有問題,因為生的時候是黑的,就全身就是紫黑啊,然後沒有哭啊。…我們看就有問題啦。」「然後就是因為我就是到那個後來C醫師就再出來開(業),然後就說:嗯,長大就好了。我們就想說:不可能啊,怎麼就六個月了還這樣?像小時候還胖呆,出來想說:也養的胖胖的,就很大隻,像姊姊便很大隻那樣,然後胖胖的,手腳都胖胖的。那時候張力還沒有那麼強,可是就是有異樣那樣子,看出來就是不太一樣。」。
除了出生的「全身黑的、沒有哭」,一些異常的訊號,作為照顧者並不需要太多的醫學訓練,就可以知道這是「有問題」的表徵,再加上母親看到孩子不一樣的身體表現:「…怎麼頭歪成那樣,然後手一直、一直這樣ㄍ一ㄥ(往後)然後一直ㄍ一ㄥ。」。往後ㄍㄧㄥ的身體,已經讓沒有醫學知識背景的母親意識到不對勁,就連醫師判斷說:「長大就會好」的話也無法安心的相信,而進一步尋求專科醫師的診斷和協助。謝奇宏的媽媽也是認為「寶寶一定有問題」而遍訪台北各大小醫院,前四個月每個醫師都給了她不想要的答案:「妳的小孩完全正常」,但是作媽媽的卻很清楚知道自己的兒子健康有問題(謝奇宏,2001)。
「對勁」或「不對勁」的問題在照顧者眼中看著孩子身體的一樣或不一樣,例如可愛、胖胖的、跟正常小孩差不多,讓照顧者覺得應該沒有問題,但卻又在身體的不正常的表現,「往後ㄍㄧㄥ」,肯定自己眼前所看到的「不對勁」,在有問題和可能沒有問題之間擺盪,直到去找醫師確定之前,這樣的不確定感都在心中迴盪,憂慮也在此蘊生。
回文章更新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