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緩兒童日常生活中的認知訓練(六)
2004-06-01文/蔡美芬老師
認知概念一直是家長注重但很少去尋求專業協助的問題,記得有家長曾經提起,鮮少有專業人員建議家長須帶孩子尋求認知訓練然而不可否認與認知相關的訓練可涵蓋到語言、職能、心理等專業領域,也可能因相關的訓練太多,因此也很少被單一的提及。但不可否認認知概念是一切發展的基礎。站在一位早療老師的立場,認知訓練是需被結構化,按照孩子發展優先順序,有計畫的訓練。
認知訓練特別是在物件概念的部分是需特別去強調,感知覺是認知概念的基礎,物件概念是家長日常生活訓練的基本。經常提醒家長日常生活的概念,才是發展訓練的主軸,但一般家長經常仍著重在一般的學科訓練,因此最在意的仍是學會注音符號了嗎?會不會寫字?會不會123?會不會加減?會不會顏色?會不會形狀?經常會被問到,我的孩子需要買哪些玩具或教材,甚至經常看見家長買了一般的教材,然後孩子一點興趣都沒有,甚至孩子的能力不夠或不適用的問題,再一次的建議家長不要一眛的購買教材或教具。
在本序列的最後再一次提醒家長,認知概念最重要是要從日常生活中去訓練。日常生活中訓練的主則是認識日常生活相關常見的事物,即文中常提的物件概念。建議家長由日常生活中與孩子生活空間相關的事物先開始。如家庭中的客廳、房間、浴室、廚房、餐廳等。但在與家長、孩子互動的過程,經常會發現許多孩子認識所有的家中設備名稱,但不知這些物品所在的空間名稱,在這樣的情境下家長經常會很緊張的告訴我,老師我從來沒有教過他。我想這是很多家長會忘卻的。記得有一次家長與我分享教養心得,跟我談到孩子在生活空間中經常只觀察到小細節,很少注意到整體的大環境,這也許是遲緩兒的孩子的學習特質,但不可否認這也與我們平常的教導方向有關。而非只歸因為孩子的學習特質,然而這也點出家長訓練方向。在訓練活動中發現,有很多家長在訓練孩子經常藉由圖卡,但並非所有圖卡皆適用我們的孩子(在本序列二的文中已提及)。在服務孩子的過程中,發現我們的孩子類化能力明顯不足,在圖卡的指認上常發現孩子可以認識照片式的圖卡,但對於圖畫式或擬人化的圖卡,有些孩子在辨識上就會出問題。然而在物件訓練概念上,另一個常觀察到的情況,是家長關心的是孩子會不會正確命名,因此家長經常加強指認及正確命名,忽略認識物品的功能及屬性。而在家長訓練孩子的過程中,也常發現孩子經常描述了屬性及功能,但不能正確命名而感到困擾,經由觀察產生這類問題的家長與孩子的互動,發現有這種情形的孩子,很多時候是家長在教導孩子過程中,在命名或指認學習時,為強化孩子印象給予太多的解釋,因此建議家長讓學習儘量單純化。
誰該接受認知訓練?我想除了明確的認知發展遲緩的兒童外,只要與認知發展有相關且有明顯遲緩者,都需要認知能力的訓練。譬如是有語言遲緩的問題,認知的發展和語言的發展是一體兩面。在語言治療的過程認知概念的訓練也是重要的一環。很多家長表示雖然孩子會講,但詞彙總是不豐富,不可否認這原因是認知能力的不足。常跟家長提醒,一個孩子如果要在日常生活中溝通無礙,至少需具備的語彙需有1000個以上,而這些概念的訓練,絕不是在上課中可以去完全達成的。因此需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去協助訓練。家長對於孩子的訓練,是在日常生活中多給孩子學習的機會。但不可否認大多數的家長仍是把與孩子間的互動,界定在坐在桌子前的練習,最近有一位家長來電告訴我,每天不跟孩子上半小時以上的課,她心理就不安穩,甚至有時候會覺得對不起孩子。在此提醒家長,訓練孩子要量力而為,如果是為訓練而訓練,每天為自己和孩子上緊發條,不僅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甚至也會影響自己居家的生活品質。而家長和孩子間的活動,可以很生活化,我經常舉最簡單的例子,如果您是在做認識食物目標的訓練,那菜市場和賣場就是最生活化的訓練場所。
在日常生活中的訓練,家長另一常會問到的問題,是我要不要買很多不一樣的教具。家長經常在治療室內,看見治療師或老師提供不一樣的教材訓練孩子,也常因此造成家長需要買很多教具的需求及想法。但不可否認購買教具也是家長很大的經濟負擔。雖然孩子需要不同的教材擴充及類化學習,但在家庭經濟及使用效能考量下,就個人的觀點靈活運用教材比選購大量的教具來的重要。坊間所賣的教具絕非只有單一的訓練功能,也許五花八門的教具可以增添活動的變化及學習樂趣,但也並不是每一個孩子可以適用。因此除了因自己的需求去選購教具,也建議家長可以建立教具交換使用網絡,那就是家長可以與自己熟悉的家長互換教具,這也是一種資源的互補及利用。
認知概念的提升在某些孩子的身上其進展是非常緩慢的,甚至如果老師介入的時機及訓練的方向不適合孩子現階段的發展,不可否認很多時候是途勞無功。因此在很多與家長互動的場合,經常會聽見家長認為認知訓練做不做無所謂,而在短期中也看不到太多進展。我想這是家長對訓練的過程及發展的目標不清楚而產生誤解,其實認知訓練與其他發展領域是息息相關並且同等重要。而發展遲緩兒的早期療育訓練,其積極的目的是在拉近遲緩的距離,也許不去正視遲緩的問題,短期內不會看到明顯的障礙產生,但對於後續(特別是臨界或輕度)在學齡期的學習就會產生明顯影響。
最後提醒家長的是觀察和紀錄的重要,我常建議家長要為孩子的學習做筆記,也許要從正式的評估工具中,去看到孩子的明顯進展(如智商59分要到70分)真的有點難,但可以經由自己的觀察和紀錄中,去慢慢發現孩子的成長及支持自己走下去的動力。
回活動報導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