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認知訓練(二)】

2014-11-03

文/早療教師 蔡美芬老師 

  『親子間做的每件事情都是教育』;『生活中經歷的每件工作都是學習』,這兩句話一直是我跟孩子及家長工作中,時時提醒自己的座右銘。家長經常會問:『我該教孩子些什麼』,經常笑答:『您認為孩子目前最該學什麼?』。在台灣家長跟療育專業間的互動過程,就家長的角色經常是處在被動的地位,家長鮮少去表達對訓練計畫的看法,甚至部分家長對療育計畫有意見,也只在家長間或到其他的專業人員處表達看法。這對孩子的療育及家長與專業間的瞭解並沒有任何幫助。因此建議家長要把心裡面對孩子療育目標的想法,告訴療育相關人員,如果目標與專業建議落差太大,專業人員都有義務為家長釋疑。而身為療育的工作者,也必須要有能力提供較優質的服務計畫給家長及孩子。

  要教孩子什麼?我想只要與生活相關的都是我們的目標。要在何處教?生活中經歷的情境,就是最好的訓練場所。如何在自然的情境中,積極的尋求介入的點,那遠比坐在固定位置,訓練孩子單一的學習目標重要。

  在前期我們談感知覺,本期我們談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觸的物件概念及顏色概念。

  物件概念即是物體恆存概念和物品本身的認識(可包括區辨、分類屬性及物品概念理解等等)。可由日常生活所有看的到直接接觸的實物或間接的照片、圖卡等等。

  兒童發展就物件概念發展而言,四個月大的嬰幼兒隨著感知覺中視聽能力的發展,已會用眼睛凝視範圍內物品。追視上下左右移動物體,會把頭轉向發出聲音的地方,甚至偶而會注視在鏡中的影像。五個月大開始會辨認照顧者及熟悉的人,因此有些孩子會怕陌生人。並隨著動作的發展,會去玩及嘗試不同的方法玩弄玩具及爬行去找玩具。

  滿周歲開始喜歡玩躲貓貓的遊戲,模仿使用常見物品如湯匙等。會聽指令去拿物品(如拿奶瓶等等)。也開始會去指認常見的照片或圖片。會跟大人玩簡單的配對或分類遊戲。

  兩歲以後隨著語言的發展會說出物品名稱,經常會問這是什麼?三歲以後開始會去回憶,如看過的東西,聽過的故事內容(有時候會張冠李戴)。開始去發現相同或不同的地方。

  四歲以後到六歲的孩子,開始會依物品的特性去分類,會去用簡單的語言解釋名詞(如警察是什麼)。甚至一些符號的概念也由此開始(如注音及簡易國字)。

  接著談顏色概念的發展。顏色是屬於物件的屬性。是以感知覺為基礎,所得的一種抽象概念。顏色概念是指顏色的種類及變化認識。就發展過程而言:嬰兒期對於鮮艷的顏色較感興趣(如紅、黃、橙)。1歲半左右會玩顏色配對遊戲。2歲半可說出4種顏色名稱,但有時會產生連結問題。3至4歲可依指令回答物品顏色。4至5歲如果刻意教可認識10-20種色。5歲以上顏色概念已形成。

  而以物件概念家長經常碰到的問題是忽略日常常見的實物,直接跳到圖卡。目前坊間的圖卡相當多,有照片式的、圖畫等。不論任何概念訓練順序都是由配對到指認或說出。如何選定教的工具,要視孩子本身的能力(可與相關人員討論)。另一問題是物件概念家長經常只注意到指認或說出的部份。很少去強調功能或屬性的理解與認識。因此經常會有家長在做評量時對我說,我在家時問孩子,眼睛在哪裡?孩子會呀!為什麼老師問他用什麼看東西,孩子會答不出來?就顏色概念的問題而言,發展遲緩兒童常面臨會正確指認,不會正確說出顏色名稱。

*協助方法:
(一)物件概念或顏色概念訓練的方向是強調生活中的『實用』性,一般的訓練原則由日常生活中的實物開始。著重方向在與生活有關的經驗。而訓練顏色概念前,需先有具體物件概念。

(二)物件概念訓練的方向可由:
1、物品的外在:由生活中的實物→玩具(仿實物)→照片或照片式圖卡→圖片→抽象形式的表達。

2、認識物品的名稱:會依指令去指認(理解)或說出。

3、物品屬性:如東西的大小或顏色。

4、物品的特質、特性:如軟硬粗糙光滑等。

5、物品的類別:明白同類的原則。

6、物品與物品間的關係:如刷牙要拿什麼?

(三)不管是物件或顏色概念,都是由簡單到複雜。先由一、二項開始,教材選擇要具體對比要明顯。而就顏色而言日常生活中任何有顏色的物品,都可以為教具。但在概念建立之初,以單一無圖案為主。顏色概念的建立大多由3原色開始,或是黑與白等。但是訓練時要留意藍與綠色系較近,紅與黃的語音較近,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稍加留意。很多人會利用具體的物件,去強調顏色加強記憶,如紅色蘋果,綠色葉子等訓練方法,建議家長要去留意孩子的類化能力。經常觀察到孩子的問題是會說紅色蘋果、綠色葉子,換了另一個物品呈現,孩子就答不出來了。

(四)訓練中強調『直覺式』與『生活化』互動。提供適當環境與實際操作經驗。(由感知覺到產生意像)。家庭及生活中的社區,是孩子學習物件和顏色概念的最好場所。只要孩子接觸到的空間都可運用。而訓練的時間如用餐時間(認識食物名稱、顏色、食物的特質像軟硬或冷熱變化、所使用的器具名稱、這些器具的功用、關係等等)。協助者盡量減少單向講話,著重事物操作示範,讓孩子實際去接觸操作,發現了解事物的意義。

(六)物件概念開始於嬰兒期,規律的生活及固定的照顧者,可建立信任感,是培養物件概念的重要條件,因此照顧者要特別注意。嬰兒從出生開始,照顧者就可以用簡單的語言和兒歌與孩子溝通。而雖然在嬰兒期,孩子對顏色的發展尚在萌芽,更要提供豐富的顏色,增進感知覺的發展,對顏色產生興趣。很多家長在與孩子的互動過程,總主觀的認為孩子聽不懂或不會,常忽略了給予語言與實物結合的刺激,因此建議家長,盡可能的透過日常生活中與孩子的互動,給予孩子語言的刺激,逐步讓幼兒透過語言,產生抽象概念。

(七)自閉症孩子類化較難,需著重情境教學。但經常觀察到部分的家長,不厭其煩重覆演練,似乎有點太過。如看到樹木就問葉子是什麼顏色,看到紅綠燈就開始問××顏色在哪裡?有時是會適得其反。任何學習『興趣』是首要考量,除了要著重情境教學,在當下去誘發學習興趣,配合適合孩子的教學法那才是努力的重點(可向早療老師或相關治療師諮詢)。經常有家長問那我對孩子該如何堅持我想要介入的?

  療育目標的擬定,就筆者的觀點而言,強調的是兒童的發展及日常生活的功能性兼具。一些療育訓練的工具書,在坊間的書局中也垂手可得。記得有一次幫一個三歲兩個月有自閉傾向的孩子做諮詢。我問媽媽孩子會不會指認圖卡?媽媽說我有教孩子認識圖卡。果真隨手一拿出教室的卡片,這個孩子連食蟻獸、竹節蟲都會講。不可否認如果只就訓練的成果,孩子是學會了。但試問日常生活中我們有多少機會,會去看到食蟻獸、竹節蟲呢?經常有家長問顏色教很久,但孩子還是不會,怎麼辦?其實就個人觀點而言,顏色概念是屬藝術美學的抽象概念。如果孩子真有顏色學習障礙,其實只要認識紅黃綠三個顏色在生活中的應用即可。

  目標的訂定,對一個早療的工作者本身就是很大的考驗,況且是家長呢?記得有一次有位家長很開心的告訴我,他買了一套Portage早期教育家長指導手冊,他就從其中抽取孩子不會的教導孩子。不可否認大多數的家長,甚至新手老師,都會以此去擬定教學方向。就這位家長他工具書的選擇是選對了,但並非每一位家長都如此的幸運。在從事直接服務的過程甚至與新手老師的互動,經常會看到家長或老師去引用一些評估的項目內容,做為教學的目標。甚至每年都會碰到有家長要求我,要幫忙訓練智力測驗的內容。我經常會以『考試』為例問家長,考試洩題合不合理?因此也在此提醒家長或新進的同工,工具書的選定要先瞭解性質。

回活動報導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