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孩子的『為什麼』
2009-07-21文/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基金會 早療老師 洪翠蓉
為什麼?為什麼?總有很多時候常會聽到孩子問這三個字『為什麼』。每當幫孩子解答一個問題,下一秒又是另一個為什麼,大人們不免會滿腦疑問,哪有這麼多的為什麼,似乎無法讓孩子停下來。面對這種情況,有耐心的家長就會一一的解釋,比較忙碌的家長則會選擇忽略孩子所發問的問題並轉移帶過。
而在面對遲緩兒的時候,孩子們也是常常問出『為什麼』,也老是愛問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什麼不可以這樣做?家長們也都是不厭其煩的回答,但回答久了,不免會納悶,「這樣講,孩子真的懂嗎?」或者「為什麼孩子問過的問題總是一問再問?」到底是孩子覺得問『為什麼』是一件很好玩的事,還是真的因為不懂才一直問。想回答怕孩子不懂自己在講什麼,不回答又怕孩子一直問下去,到底要怎樣處理才好?
其實不管孩子是因什麼動機去提問『為什麼』這個問題,都是值得去鼓勵的,不管孩子是因為有興趣、不懂或者好玩而發問,孩子在發問的過程中只要得到適切的回答,孩子依然可以學習到各種不同的東西,這樣就不再只是毫無目的發問,並從『為什麼』這三個字開始展開孩子的學習旅程。
當孩子問『為什麼』的時候,家長其實不用急著幫孩子解釋,可以先請孩子想想看,先讓孩子試著回答看看,此時就算看到孩子回答的吞吞吐吐也不用著急,先耐心等待孩子的回答。當然,回答出來的答案並不一定是我們期待中的答案,但這樣的方式卻可讓孩子有動腦的機會,讓孩子學習自行思考。另外對於發展遲緩的孩子來說,有時因詞彙量較少、理解力較弱,所以在回答問題時,對孩子來說會產生困擾,所以較無法回答出完整的一句話,或者出現語句不順的現象。
就因如此,更應該要讓遲緩兒去動動腦筋,讓孩子思考該如何拼湊、該如何說以及到底要說些什麼。等到孩子表達後,家長可再依孩子所回答出來的答案,幫孩子進行統整或賦予文字另外一個意義。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完全無法回答出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先給予一些口語提示,再給孩子時間去思考,若還是無法回答出來,可以先用口頭簡單的解釋一遍,之後再詢問一次孩子同樣的問題,並讓孩子試著去說明原因,若孩子回答的出來,代表孩子對剛才的問題有加以吸收,等到下次孩子再提出相同的問題時,家長就可反問孩子「你可以告訴我為什麼嗎?」,若孩子可以回答出來,代表孩子已能理解這樣的問題。若有不同說法,則表示孩子可將事件加以變化,加上自己的思想,而不單單只是『單一』的事件。
除了問『為什麼』外,還有一種說法亦是遲緩兒常見的現象,例如同樣的問題不斷的詢問-小花老師,你是老師嗎?這是蘋果嗎?是嗎?等等…。孩子明明知道答案,可是卻又不斷的詢問自己,此時,家長的處理策略除了可以選擇忽略外,也可以試試上述的方法,將孩子無意義的語言轉變成一連串有意義的句子。
最後別忘記仍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增加孩子的詞彙量,孩子心中有豐富的詞彙,在需要使用時才能表達的出來。
回活動報導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