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溝通輔具和早期療育

2006-02-08

文/楊國屏 博士

當有人提及「發展遲緩」,許多人容易產生一種誤解,認為孩子只是較慢長大,在師長的愛心和耐心陪伴下,總有一天會自然成熟,會變得正常;或者,感到被宣告絕症般,認為沒有任何改變的希望。事實上,這些不正確的觀念或許代表不少人的成見,然而可能正讓孩子錯過寶貴的機會和希望,如同諱疾忌醫的病人,失去一線生機。那麼,到底什麼才是比較正面的態度和做法呢?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早期療育也是類似的原理,代表早期介入,意即在發展過程中最黃金的階段,讓特教、專業醫療團隊共同為個案把脈,開出處方,並加以執行的過程。許多經驗和研究証實早期療育可以大大減少太晚介入所要付出的成本,並加倍提升學習效果。專業團隊必須針對個案各方面的能力加以評估,擬訂訓練或治療計畫,配合家長一起幫助孩子。在影響孩子發展的功能障礙中,語言障礙、知覺動作能力(手眼協調、視、聽知覺)等,在人際溝通及認知學習上造成較大的問題。幸好,科技時代運用科技解決問題的科技輔具已經誕生,大幅提升訓練成效,對較重度的個案,甚而改變其一生的命運。

科技輔具,是透過擴大或替代個案的部分功能,用科技幫助身心障礙者的設備與服務,例如根據專業團隊的建議,幫助個案進食、穿衣等生活輔具,協助個案行動的電動輪椅,代替個案說話、寫字的溝通輔具,甚至電腦輔具。其中較受人注意的是溝通輔具與電腦輔具:前者讓有溝通障礙的個案擁有管道和他人互動,後者幫助個案認知學習及電腦打字、上網等工作。

目前常見的溝通輔具:主要是微電腦語音溝通板,它提供一個觸壓版面,家長只要選擇幾張代表溝通項目的圖卡或字卡(例如上廁所、吃飯),並將對應的語詞發音錄進對應的圖卡位置,即使無法發聲的個案,便能藉由按壓圖卡,發出相對的正確語音,達到溝通的目的;對於肢體困難的個案,另外亦提供各種特殊開關(觸碰、吹氣等不同感應方式)讓他選用。對於只能做單一選取的個案,「掃描型」還可以輪流一次出現一個選項,等待使用者確認選擇。有些結合電腦的溝通輔具,如「可程式化輸入系統」「電腦化溝通板」,也適合重度個案,以敲擊摩斯碼(認知功能正常者)逐步輸出文字,或依所處溝通環境不同(用餐、購物等)智慧型出現對應的溝通用語選擇。除了幫助個案學習發音和語言意義外,溝通輔具也是許多身心障礙者實際生活中用來和外界互動的利器,讓他們可以完全表達自我,融入人群。

電腦輔具能夠幫助個案無障礙的學習使用電腦,進行和一般人相同的工作。「無障礙電腦系統」就是一種電腦輔具,使用者可以完全不需要鍵盤、滑鼠,以更簡單的方式操作電腦,只要輕輕觸按類似語音溝通板的版面或外接開關,就能模擬一般人用鍵盤打字、滑鼠點選的效果,達成文書處理、收發電子郵件、上網瀏覽網站等目的,這對於原本不方便操作電腦的個案而言,具有重大意義。若抽換成互動學習版面,個案還能無障礙的利用電腦學習各種語言、數學、生活等內容,或進行播放電影、音樂等休閒活動。結合「環境控制模組」,還能輕輕一按,控制家庭電器。家長或專業人員都能透過版面編輯軟體,設計更好的使用介面讓個案運用。

除了為個案學習、生活運用而設計的電腦輔具,目前尚有幫助家長或專業人員管理訓練活動的多功能電腦輔具:「互動式測驗評量學習系統」。簡單來說,這是一套結合多媒體電腦命題、測驗、計分和管理個案資料的系統,讓個案協助者可以更客觀的看出個案目前和過去具有的能力或訓練成果,以便修正訓練方式,改進教學。可以預見,使用該系統必會提昇訓練品質,加速孩子的進步。

運用電腦輔具成功的案例已不勝枚舉,對於家長、早期療育的專業團隊或個案本身,都帶來關鍵的意義,許多身心障礙者不但能因此獨立生活,甚至為全人類帶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盼望家長們除了積極參與早療的過程,亦能學習善用各種合適的輔具,為孩子尋找一條出路。這段過程,會很辛苦,但一定值得,與大家共勉!

回活動報導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