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教育讓學習更生活化

2018-07-31

文/臺大醫院早療中心 職能治療師 蕭小菁

    某次在斑馬線等紅燈,有個三歲小女孩跟著爸爸倒數著18,17,16秒,突然間問起爸爸什麼是秒,爸爸努力的解釋好久,我聽來爸爸盡力用孩子可能懂的方式解釋,雖然孩子的反應仍是不理解,但這位爸爸做對了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在孩子主動想學時,努力的教。其實孩子的好奇是不分程度與年齡,也就是不管是不是現在該會,單純對環境的所見所聞好奇。對環境的興趣高的孩子有較好的觀察能力,主動學習能力也比較好,但這同時也考驗著大人的反應,若大人抓緊時機教導,是很好的教育時刻,但若大人常拒絕孩子發問或隨意搪塞,或是只在自己有空而不管孩子想不想要或想不想學,反而會抹煞孩子學習的熱忱,也會造成親子緊張。

    小孩子可愛之處就是單純,對喜歡不喜歡的人事物反應很直接,看看孩子注意的事物就發現,有些事超投入甚至到可以忽略周遭所有聲音,有些事就是不行-怎麼盯與提醒都很分心,這讓家長特別撥出時間想教孩子時,感到困擾,若再加上時間壓力下特別花時間想教孩子,但孩子卻漫不經心得可惡,落得最後雙方都生氣收場。其實孩子很多時候的注意力與興趣、動機及能力很有關係,對照大人們自己的注意力,受到較多理智的控制,像是經常在開會中想東想西,但不干擾會議進行,若會議太久再無聊些,就會開始做自己的事。為了讓教育孩子變得更有效率,觀察把孩子哪些時候、哪些事情很專心,哪些時候與事情不專心,記錄下來,調整想教的時機與事情來讓教養與教導更有效率,不想學的時機與事情先緩緩,從孩子有興趣注意的事情著手,贏得孩子「主動」注意,才是教導的第一步。特別要提醒的是即使催眠自己也要相信孩子不是"故意的"很重要,例如不是故意不學,故意搗蛋與破壞,只是他不知道該如何,調整心態就會想教他。再與醫生或治療師討論,哪些是適當的時機與任務,讓教導變成更有成就感的事。

    孩子是自然而然的在學習、自然而然的長大,隨著感官、知覺、動作等功能的成熟,自然的與外界互動,從中發現環境裡的特質與規則,例如,孩子會玩吸管,把吸管東塞塞西塞塞,也模仿大人放杯子裡吸、塞嘴咬,過程中會發現吸管很長,不好咬,還會轉彎,孩子也會發現鞋櫃裡有好多東西,設法扳開門研究起一雙雙不同款式、顏色、重量的鞋子。在重複的翻弄或把玩之中,逐漸認識物品的各種特性,接下來會賦予這些特性形容詞,像是好大,好重等,然後是歸納出類似的特質,像是覺得彎頭的吸管像香蕉一樣,生活中的認知比單純的背顏色、形狀、數量等基礎認知有趣,也實用許多。

    聽著家長們分享彼此教養孩子的點滴,經常覺得當父母真的不容易,除了工作、家務上的壓力,還要在有限的時間教導孩子,擔心孩子錯過黃金治療時期。然而,有些事情與時機是時候未到,我們盡力,也讓孩子有自己成長步調,過多的情緒與著急有時候反而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孩子也難開心。

 

 

 

回文章更新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