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付出,看見改變

2018-08-03

文/早療老師  張孟鈴

    初見玟玟小漾,是我在衛生所做「學前兒童發展篩檢」時,爸媽帶著姊妹倆來打預防針。只相差十個月出生的玟玟小漾沒多久就吸引了在場所有民眾及護理人員的目光,不僅僅因為他們長的標緻可愛,更因為已經兩歲左右的兩人尚未發展口語能力。

    原來,玟玟小漾的父母親皆為聽障人士,一家四口自行租屋居住,鮮少與其他家人來往;平日爸爸外出工作時,媽媽因安全疑慮幾乎不敢出門,所以玟玟小漾所接觸的都是手語,對於言語當然無法理解及使用。

    察覺異狀的當下我便向爸爸和媽媽遞上自己的名片,並用紙筆說明基金會的在此區有提供定點一對一的療育課程,但爸爸媽媽堅決地搖搖頭,打針完後匆匆忙忙地就離開。之後的每一次相遇,都上演一樣的戲碼,多少次的簡訊關懷也都毫無回覆。

    直到某一次由玟玟小漾的外婆從台南親自上台北帶他們打預防針,她才發現我們的療育課程開設地點就在玟玟小漾住處的社區內!

    持續的關懷和鄰近的定點服務讓媽媽終於願意跨出第一步。第一堂課時媽媽帶著不信任的神情及一位朋友陪同、玟玟唯一會玩的方式是「丟」東西、小漾整整兩小時都躲在媽媽後面,陌生人一靠近便嚎啕大哭,整堂課除了小漾時而的哭聲外,就是老師一再重複的單詞,搭配誇張的表情和動作。為了讓溝通及教學更順暢,從第二堂課起便連結新北市「手語翻譯服務」,每週固定請手語翻譯幫忙傳達教學內容的目的性、回家作業、媽媽的疑問及需求等等。

    幾週後,所有人都看得出這個家庭的明顯改變!原本就活潑大方的玟玟非常樂於學習,總是搶著先上課,對於語言理解相當迅速,除了開始將語音意義化外,漸漸地也開始將手語及口語配對使用;而剛開始只黏著爸爸媽媽的小漾有了大量新的刺激後,已經會主動和陌生阿姨打招呼,和第一次見面的小朋友玩到跟媽媽揮揮手說再見;而先前排斥社工的媽媽也願意試著相信聽人(原連手語翻譯都不申請),現在上課會和老師及手語翻譯分享女兒和自己的生活趣事或困擾,有社工或個管欲接觸,媽媽也願先給予機會,不再一味拒絕;爸爸只要有空就必定出席課程,笑咪咪地陪同上課,並適時地給予女兒們稱讚。

    過年後玟玟小漾將隨著父母搬到外縣市去,在課程將結束之際,媽媽多次表達不捨之情,基金會除提供媽媽外縣市的孩童優先入園等相關資訊外,也將轉至當地個管單位,鼓勵爸媽繼續接受後續的服務,讓玟玟小漾能夠持續早療課程。

回活動報導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