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ACT研習會&RIT工作坊前導講座報導

2018-02-05

學前自閉兒的早期療育方案中,常聽到TEACCH、傳統ABA、核心反應訓練(PRT)、丹佛早療模式(ESDM)等,而本會預計於四月辦理ImPACT模式之研習,因此特別於1月27日舉辦前導講座,邀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姜忠信教授為我們介紹模仿、共享式注意力/共享式參與及遊戲等三種介入方式及研究進展。


早期療育服務的走向,目前以實證為主流。在此次前導課程中,講師透過論文與自己的研究經驗,分享目前在ASD療育模式中,經實驗研究具有成效的訓練方式。然而也因許多介入模式,目前除了研習外,皆需要經過專業認證,專業人員要耗費金錢、投入時間、才能取得認證。因此這次為台灣引進ImPACT模式,除了專業人員可以透過一對一,小組、團體等訓練。而RIT(交互模仿)訓練更適合讓家長在日常的生活環境中和孩子有效的互動,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語言、人際互動、社交技巧等訓練。


演講最後,姜老師針對四月ImPACT課程進行簡單介紹,ImPACT模式重點之一是強調訓練家長參與,他表示各研究指出孩童一週要近52小時的訓練,但是實際操作著實困難,因此ImPACT模式訓練家長一同參與孩童療育,將療育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即能增強其療育效果,此模式不受高門檻認證的限制,是一套將各種專業作法更有結構式的統整;然而此模式著重孩童的社會參與、語言、社會模仿及遊戲四大領域,是孩子未來接受其他訓練前所需要具備的能力。


然而每個孩子狀況、特質皆不同,並無一套模式能適用所有孩童,因此基金會與姜老師積極希望將國外有實證之模式引進台灣,提供給台灣專業人員參考。另一方面,我們思考到台灣一直以來至國外學習各種模式,將模式套用在台灣孩童教學上,但是台灣的環境及語言並非與英語系國家完全相同,若能依據台灣環境、語言等創出一套屬於台灣教學模式,是否對台灣的自閉症孩童有更進一步的幫助,對此本會期望在有限資源內,持續協助專業人員了解各種有實證基礎的新模式,期待未來台灣能發展一套適用台灣教學的模式!

回活動報導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