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21 我的孩子不喜歡就愛尖叫,怎麼辦?

小孩尖叫,有時候是要引起大人的注意,因此大人要記住的是不要說「不要叫了」,這反而會讓孩子叫得更大聲。

建議的策略是避免小孩會尖叫的情況,並在他尖叫的時候轉移他的注意力,家長可以試著做如配合小孩的作息做事、避開安靜或正式的場合(因為大人會自己感到不好意思,要求孩子安靜)帶孩子去較吵雜的地方、理解小孩發聲尖叫原因,像是不是累了或不舒服。隨身幫孩子準備喜歡的玩具或食物,如果孩子的尖叫聲還沒有到火山爆發,讓孩子二選一也是不錯的選擇。(各個年齡層尖叫有不同意義)

Q22 我的寶寶五個月大但不願意吃副食品,該怎麼辦?

日常生活中需要訓練孩子的咀嚼,關鍵是讓在孩子學會咀嚼,在適當時間增加食物的硬度來增加孩子的咀嚼頻率、時間與強度。訓練孩子咀嚼最好時機,是在添加副食品的時間。 一般以出生後4-6個月是最佳時期, 應滿足寶寶咀嚼功能發育所需要的生理刺激。訓練孩子咀嚼要有耐心。

在寶寶4-6個月大時,開始用湯匙給嬰兒糊、泥狀食物時, 寶寶常會出現的情形如:在初次餵食階段 大多數寶寶會把泥糊狀的食物頂出或吐出;有時候媽媽也會擔心孩子會不會噎到。這些現象都是因為與吞咽的協調動作有關的條件反射尚未形成。媽媽不要以為孩子不願意接受,只要耐心餵食幾次,孩子的協調動作就會養成,慢慢就能接受。但提醒媽媽需要注意的是練習進食所需的時間每個孩子不同。

Q23 我的孩子一歲半不喜歡刷牙怎麼辦?

大約1歲半前寶寶通常對刷牙會有抗拒的舉動,有的會用力掙扎或哭鬧,要注意觀察寶寶的口腔有沒有敏感的問題。

寶寶剛開始進行潔牙時,一定要有好的刷牙經驗。最好父母可以一起合作。可以先墊個枕頭讓寶寶舒服的躺在媽媽腿上,爸爸則負責固定寶寶的手腳,讓寶寶不要亂動。

由於牙刷容易刷到外側牙齦讓寶寶感到不舒服,所以剛開始進行潔牙過程時,家長可先用乾紗布清潔孩子上下顎外側的牙齒,牙刷沾開水清潔牙齒的內側,等寶寶漸漸習慣用牙刷後,再改成用牙刷刷完全口牙齒。要注意的是孩子有時因為口腔內肌肉敏感會咬住牙刷或紗布。如果咬住時,可以用手輕輕按摩口腔外側的臉頰肌肉,讓孩子肌肉放鬆打開,不要緊張用力拉扯,這會讓孩子咬越緊。(使用紗布要注意厚度不要讓照顧者手被咬傷)

Q24 如何找適合發展遲緩兒童的幼兒園?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當發現孩子發展有遲緩或障礙現象時,家長就擔心著孩子的成長,積極為孩子準備最好的治療與教育,希望孩子的發展有進步,而當孩子要讀幼兒園了,家長要怎樣準撤迎接孩子的入學呢?想想孩子的需要,考量自已的期待、外在的環境等。

目前學前階段仍不屬於義務教育,因此個家長都要依孩子與自己的需求去做考量。給家長的建議如下:

1.認清孩子現有的能力與需要

家長應優先了解孩子現有的能力及孩子的需要。除由發展遲緩的平告書、身心障礙手冊別及等級了解孩子外,更應實際去正視孩子的全面性能力-認知、情緖、溝通、生活自理、行動、體能等狀況、孩子的優/弱勢點,再思考學習環境的安排,以降低孩子學習上的不適應或挫敗。

2.認識幼兒園的生活 

入幼轉銜接工作除了著重孩子社會適應的問題,學校整體環境、課程內容、作息時間、上學的路線......對孩子也是一件大事。以每天幼兒園活動內容為例,家長如何配合導師協助孩子適應問題,是否需讀全天及靜坐2.-30分鐘、在校吃點心、午餐、廁所及相關遊樂器材設施、睡午覺等等,這些內容若家長能事先知道,也許對孩子入學的期待與準備將更符合孩子的能力與需要。此時家長可能會發出疑問?要如何得知這些訊息呢?

3.主動求知及參與轉銜說明相關活動 家長可由以下二種管道了解:

(1)主動就孩子想要進入所屬學區學校幼兒園進行了解。

(2)參與入學轉銜說明活動。如各縣市辦理學前身心障礙幼兒入幼兒園鑑定及安置服務等,若孩子戶籍地縣市政府舉辦入學轉銜服務說明活動,請家長積極參與。在這樣的活動中,不僅可得知上述訊息,亦可掌握特教資源、舉辦時間、地點、內容等相關事宜可詢問縣市教育局主管特殊育業務單位或發展遲緩兒童通報轉介及個案管理中心或早期療育社區資源中心。

 

但是受限公立幼兒園收托人數有限,很多發展遲緩兒需要選擇私幼。因此家長選擇的要點要考量除了幼兒園需要合法立案、接送方便、價格是否合理外。其他要考量建議如下:
1. 尊重幼兒的發展: 課程和環境的安排上也會依著班上每位幼兒不同的需求而有所調整。老師們也能以最自然的方式,來協助班上的每個孩子參與活動,並定期追蹤每個孩子發展、活動參與以及在個別化教育目標上進步的情形。
2. 老師的穩定度:私幼教保流動率大,教職員工作的穩定度,也有助於孩子與老師間建立穩定的關係和情感依附,更有助於幼兒社會行為的發展。
3. 幼兒園老師願意接納發展遲緩的孩子: 園所長的態度和信念,以及老師們的態度和教學品質,只要園長、老師相信,所有的幼兒們只要給予機會,都有能力且願意學習,提供一個適合他們的學習環境,哪孩子進入幼兒園,接受融合教育才能成功。
4. 幼兒園是否協助家長連結所需的資協助: 融合幼兒園的班級需要許多的資源來支持其運作,以便讓幼兒能在教室裡得到更具整合性的專業服務。如此,幼兒不論在學習或是在與友伴或成人的互動上,都更能得心應手、發展其潛能。這些支持性的資源依著幼兒們需求的不同也不盡相同。因此當家長入幼時可請幼兒園向教育主管巡迴輔導系統棟提出申請,讓不同專業人員組成的專業團隊,定期到幼兒的班級提供服務,並且定期的跟幼兒的老師和家長開會,彼此分享、討論和追蹤幼兒的進展。
 

Q25 孩子上學前經常哭鬧,該怎麼辦?

其實剛上學的孩子,因為從家庭這個安全溫室中到一個大環境去融合,很容易都會出現感冒這些病症。因此如果孩子需要在家休息,當然可以請假。有時候如果只是輕微的症狀,也可送孩子去幼兒園,但要和老師說明情況,以便老師在必要時給予照顧。因為孩子請假或其他原因間隔一段時間沒上幼兒園的孩子,父母事先要做好耐心細緻的思想工作,讓孩子對重返幼兒園有一個心理準備。給媽媽的建議如下:

1、在送孩子去幼兒園之前,最好讓孩子在家吃過早飯之後入園,尤其是新生,雖然學校在9:3010:00會提供點心。一般幼兒能夠完全適應幼兒園的生活至少需要2周到4週的時間,孩子很可能因為過分的思念媽媽或者過度哭鬧不想吃東西,肚子餓會更讓孩子哭鬧。我們發展遲緩兒適應學校的生活可能需要更長。

2、不要隨便讓孩子請假。有些家長心疼孩子覺得今天天氣太熱或下大雨,就不想讓孩子出門,甚至有些隔代教養的祖父母心疼孩子哭鬧,會說小班而已,沒上什麼等理由,自作主張的給孩子放了假,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

3、有些家長堅持了一個月,孩子依然哭鬧,這個時候希望家長堅持下來,要相信孩子的適應能力,其實孩子的適應能力很強的。很多寶寶都是在家長面前哭鬧,等媽媽轉身離去之後馬上融入幼兒園的生活。 最後建議家長如果尚未申請巡迴輔導,可以和幼兒園協調向教育局提出申請巡迴。

Q26 孩子缺乏安全感或情緒有問題該怎麼辦?

  • 幼兒缺乏安全感原因:

1 心理需求未滿足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沒有得到行動上的自由、獨立與正常情緒的釋放。

2.照顧者的情緒影響 主要照顧者是孩子最親密的接觸者,如果主要照顧者經常怕這怕那,或是對於孩子做同一件事情經常有不同的處理方式,那麼就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做事與生活態度。只有照顧者本人的安全感和價值能穩定時,被照顧的孩子不安全感和焦慮才會減少。

3.家庭的成員相處是否和諧 家庭成員之間融洽的關係,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基礎。對於孩子來講,父母就是他的整個世界,是他生活的楷模。如果孩子經常看到父母間的衝突,孩子會感到極大的不安與畏懼。甚至有時候家中其他成員的關係也要注意,如父母和祖父母或其他親人的關係等。

4、平常是不是寶孩子照顧得太周到 因為家中的孩子越來越少,有很多獨生子女,爸媽或祖父母過於疼愛或保護,把孩子保護得太好,為孩子成長的每一步,準備好了清道夫、搶先去移開路障,剝奪了孩子面對困難的機會,使孩子膽小、害怕面對困難,自然自身也失去了安全感。

5、喜歡把小孩和別人的孩子比較 家長常常對孩子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目標要求。總讓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進行比較。當孩子不如別人或出現問題的時候,家長會非常著急,抱怨的話、情緒化的行為就會出現。經常不去考慮孩子的感受與能力。

6、孩子自我為中心 因為未上學時,只有一個孩子,孩子常常可以輕而易舉地得到讚美,家長、幼稚園老師天天都是,你真棒、你太聰明了等等,使孩子有了討拍按讚症候群,聽不得一點反面意見,這樣的孩子缺少抗挫折的體驗和原動力,常常會很情緒化,缺少安全感。

 

  • 建議可以先觀察孩子的表現,幼兒缺乏安全感容易看到的表現如下:

1 外表像鋼蛋內心是棉花糖,小朋友平時非常容易和小朋友之間發生衝突。只要周遭的人不順他的意,他必定要用拳頭來取得勝利,像是老師說他不對,他則常常用尖叫、大哭表示抗議或者直接攻擊老師。在家也常因為父母的一方說他不對,馬上就跑到另一方哭鬧或要糖討拍。

2、害怕或害羞反應 每當老師提問時,明明他剛才和同伴們一起已經大聲把答案都說出來了,可是只要老師請他單獨回答,他馬上就臉漲地通紅,說話也結結巴巴、一字一頓了,聲音小得象蚊子。或是有家中大人帶他參加活動會一直回頭看大人或需要大人陪在旁邊才願意說出答案等等。

3 媽媽前後大變樣 在家時和爸爸或祖父母在一起都非常乖,一旦媽媽回來了,則粘著媽媽不放。家人送寶寶去幼兒園時,情緒很好,但只要是媽媽送,孩子就哭得一塌糊塗,甚至演出媽媽不要我的大悲劇,大聲哭喊:我要媽媽,媽媽不要走、媽媽帶我回家。

 

最後建議如果媽媽還是不能對孩子的表現作判讀,媽媽可以到醫院找兒童心智科醫師或是有豐富輔導經驗的幼教老師處理或進一步和本會諮詢。

Q27 家長在家中如何誘發孩子的溝通技巧?

陳美慧語言治療師(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復健科)

※語言是什麼?
人類從小嬰兒哇哇大哭開始,語言就自然產生了。之後,我們即窮其一生的時間和精力學習使用語言和我們周遭的世界溝通。嬰兒會透過哭、微笑或發出聲音和外界建立起初步的溝通管道;幼兒會使用語言表達他們的情感;語言更讓幼兒學習問問題和分享想法或解決問題、結交好朋友…等。正因為語言發展在嬰幼兒的整體發展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所以許多家長更將孩子的語言發展歷程視為智能發展的重要指標。但是,當我們在關心孩子的發展時更別忘了幼兒的童年應該是歡樂的,而幼兒的學習也應該以遊戲為主,讓孩子在經驗中架構他的智能,在互動中發展語言。

在此提供針對不同語言發展階段的孩子,家長如何藉由日常簡單自然的活動,誘發孩子的語言:

  • 如果你的孩子目前還是不說話或很少說話的幼兒:

–首先可利用自然情境中來進行,並以日常生活作息經驗為基礎,如吃飯時、洗澡時、遊戲時間,陪孩子說話。
–同時你要讓孩子覺得和你說話是一件輕鬆的事,說話時你可以蹲下來,讓孩子清楚的看到你的臉和嘴。
–說話的時速度要放慢,不急不緩強調關鍵字,可加上簡單的表情或手勢讓孩子清楚瞭解你在說什麼,並要時可重複。
–在和孩子說話時要注意孩子的的表情(微笑或謅眉)、肢體(搖頭或擺手)的反應。
–藉由模仿動物的聲音(如:小狗汪汪叫)、交通工具的聲音(如:汽車叭叭叭)…等,和孩子玩聲音的模仿及聲音和語音的遊戲,可增加孩子發聲的機會。
–你也要時常注意孩子的興趣動向,如:孩子突然轉頭看外面,似乎注意到外面汽車喇叭的聲音,你可立刻向孩子說:「對,外面汽車叭-叭-叭」,因為溝通必須出現在孩子正在注意且有興趣的事物上,才能引起溝通動機。
–倘若你的孩子出現溝通意願時,應需立即給予正面的鼓勵和讚賞。

  • 如果你的孩子是目前已經會說單字或簡單句的幼兒:

–首要仍然需配合日常生活情境,適當擴展幼兒的單字,如果發現孩子對某些常用的物品說不出名稱,你可以適時的幫孩子說出來;如:「寶寶,你是不是要湯匙?」
–盡量使用正確的完整句型和孩子說話;如:「媽媽要去洗澡了,你要不要去洗澡?」
–當孩子在看你做家事時,你也可以示範如何描述物品;如:「你看,紅色的蘋果好好吃喔!!」
–以輕鬆的方式告訴孩子你正在進行的活動;如:「媽媽在折衣服、褲子、襪子…。」
–示範使用連接詞所有格或否定詞;如:「這是我的…。」、「我要吃餅乾和糖果。」
–要保持耐心和你的孩子的對話。在此建議家長,孩子此時期正在練習和人有正確的溝通互動,需要你耐心的聽並和他持續至少3-4次, 一問一答一來一往的對話內容。
–家長對於此時期的孩子先不要急著去糾正幼兒的發音或句法,而是以輕鬆的態度提供正確的語音和完整的語句示範。

  • 如果你的孩子是目前是說話較熟練的幼兒:

–鼓勵你的孩子能將剛才說的話再說明或澄清;如:「你剛剛是說……」。
–以輕鬆的態度項孩子提問問題,幫助孩子注意區辨事物的特徵;如:「你覺得姊姊比較高還是你比較高?」。
–每天和孩子談一談他今天在學校發生的事;如:「早上老師先叫小朋友排隊…然後就…下午我們到 …。」。
–利用生活自然的情境,鼓勵孩子去傳達訊息;如:「你去告訴爸爸先去洗澡再吃飯。」。
–家長可以在睡前利10-15分鐘的時間和你的孩子說故事。

安妮·蘇麗文-海倫凱勒的老師曾說:「語言是從生命、需要和經驗而來的,好的語言表現來自於對事物的真實知識」。家長只要提供一個讓孩子多聽、多看、多說的環境,以及每一種能協助孩子發展語言的技巧方法時,其實你就會發現有一條無形的線自然的將這些全部貫穿起來-用一種對孩子有意義的方式將語言統整起來。因此,讓孩子從生活中學習的重要性是不可言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