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正向行為第二招:不要讓“氣話”傷身又傷心

2018-04-27

文/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基金會 執行長 蔡美芬

      陪孩子走這一條療育的路,對父母和孩子都是辛苦的事。因為每堂課都要分秒必爭,甚至每堂課都在燒錢,因此父母總希望今天這一堂課會比上一堂課更好、總是希望透過N堂課的累積,好不容易教會的技能,要牢牢記住,不要幾個月後就忘記…。因此除了老師在課堂教的,用心的爸媽也會在家中再來一次,因為爸媽總是希望孩子能學會,特別是在團體課中,一味地要求他們趕上別人。其實我常跟家長高喊尊重孩子的個別差異,但是只要有比較,家長就忘了自己孩子的優/劣勢,希望孩子能趕上,其實這會讓孩子會走得很辛苦,而逐漸失去前進的意願。因此家長在辛苦地和療育及孩子漫長賽跑中,「氣話」就會不知不覺的出口,而且不僅傷身也傷心…。父母和孩子都是「氣話」的受災戶。


不生氣對每個人都是修行


       說真的只要是人都會生氣,每個人心中都有座「生氣」的火山,特別是對接受療育的孩子,雖然前輩和情緒行為的大師,都告訴我們,不要對孩子不符合我們期待的行為生氣。但我經常開玩笑,我們都不是聖人,當孩子的情緒或行為,在關老爺面前耍大刀時,我想心中一直被催眠的火山,可能是一發不可收拾。因此我要開始鼓吹「暫停三分鐘」的鴕鳥政策,雖然火山可能一樣會爆發,但是總可以避免一下威力四射,掃到無辜第三者(我們家中的隊友或手足)。
對孩子說氣話和算總帳—真的很傷人


       很奇怪多數的父母翻開孩子的「行為」帳戶,大多數的孩子都是出現紅字。好像孩子的行為或表現,都沒辦法達到的爸媽的期待。因此很多孩子一個活動結束或下課,都會問陪同的大人我今天表現好不好。剛來不到三個月的小玲就是這樣的孩子。每次活動轉換間,甚至上課中,她關心的重點,都是媽媽的眼神而不是老師的指導。上次上課我和媽媽談到我的觀察,如孩子太缺少自信及經常出現挑戰的語氣…,甚至有些都是模仿大人的對話或復刻大人的評價。媽媽才道出自己昨天因為在某教學醫院的團體課,老師和大家玩擲骰子的遊戲,年紀比她小的孩子都可以做到,只有她不能好好完成。因為她之前可以用看的就正確說出。回家她要求弟弟和小玲一起玩遊戲,因為一直無法達到要求,因此媽媽生氣了…就請小玲練習高跪(其實孩子會認為是處罰…弟弟也一起跪…)。其實媽媽的情緒有激動也無奈,她知道不可以這樣做…。請不要和孩子說「氣話」,說出一些自己生氣後可能會後悔的話。「氣話」不會造成皮肉傷,但一字一句卻是重傷到心肺,反而比「打」還要傷人。說「氣話」不只傷了孩子的心,也傷了父母心。


       孩子畢竟是孩子,對於自己的控制能力或認知發展還沒有很好,難免都會出現鬧脾氣;你越想教會她,她就出現不學的情況。當我們面對不聽話的孩子時,我從不會要求家長要順著他,或是應用行為分析去改變他…(大人也有忍無可忍時)。但一定要放在心中的是,不可以在自己「生氣」的情況下去處罰孩子。因為「生氣無好話」。像是在「再哭,我就把你丟掉」、「教幾百次了,你怎麼還不會…再不好好上課,你就不要回家」....,這些是我們平凡父母做不到的事情,但常常在生氣時就隨機出口,事後自己又會覺得對不起孩子或傷孩子的心。


       如果孩子聽進去了,傷到的會是他的「心」,覺得父母不愛他了;如果孩子沒聽進去,傷到的又是家長自己的「心」,因為他根本不當一回事或根本認知不到。如果孩子聽了又故意去做,傷到彼此維繫在一起的「心」。因此如果利空盡出,請不要和孩子說「氣話」,管教必須在情緒平和時,才會有最好的效果。
 

愛就是給彼此三分鐘,不要孩子”複製”我們的行為


       請不要和孩子說「氣話」,因為孩子往往會學得很像。當我們處罰的時候,無疑地是希望給孩子一個深刻的印象,希望他能清楚記住。但也因此,這個情景,就會像是”永恆的記憶”烙印在孩子的腦海中,孩子不自覺地模仿起來,三不五時自己就對號上演。孩子雖然不太清楚其中的意思,字字句句語氣學的卻是很到位。當我們再次聽到這些話語時,最傷的是自己。因此如果自己情緒的火山要引爆,氣話已上喉頭,請給自己三分鐘,把話慢慢吞回去或想想再說出口。
 

回文章更新總覽